王羲之的笔法革新在《丧乱帖》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内擫法通过拇指与食指的捻转控制笔锋,形成“骨胜于肉”的线条质感,如“痛”字横画的方折起笔与“肝”字竖画的顿挫收锋,皆显刚健中正之态。相较于《兰亭序》的平和中正,《丧乱帖》的结体明显趋向险绝。全帖字中,超过80%的单字轴线向左倾斜,形成“上左下...
韩玉涛曾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中评论到,此帖有四处其它所不能及到的地方:第一,此帖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区区八行,五十六个字,但具备了太史公抑扬顿挫之美;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王右军之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
书法导报编辑孟会祥先生认为《丧乱帖》是王羲之最精彩的传世作品,其艺术水平远出《兰亭序》之上。甚至认为《丧乱帖》当为王羲之书第一、天下法书第一。 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1985年)一文中分析《丧乱帖》章法:“《丧乱帖》章法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
这其中有一件王羲之的行书,被秘藏了1300年,直到1892年驻日钦使随员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我们才发现它的存在。此作就是王羲之的行草书《丧乱帖》。魏晋时北方战乱频繁,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跟随皇族司马氏一同南迁,然而祖坟还在山东。《丧乱帖》就是王羲之得知自己的祖坟因战乱被毁后,痛不欲生时写下的作品...
《丧乱帖》原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①,先墓再离荼毒②。追惟酷 甚③,号慕摧绝④,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⑤。哀毒益深⑥,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 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译文:羲之叩头再拜!丧痛、混乱已到了极限,祖先的坟 墓再次遭到狠毒的毁坏。回想当时的情境,惟有极残 酷、极暴...
4月26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为庆贺其重新开馆而精心策划的“国宝展”正式开展。该展汇集135件顶级文物,其中包括由遣唐使带入日本的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这一名帖2006年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展览现场。大阪市立美术馆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中国唐代(7-8世纪),三之丸尚...
王羲之的《丧乱帖》是唐代双勾填摹本中的行草书珍品。这幅作品纵28.7厘米,横58.4厘米(也有说法为横63厘米),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笔法精妙绝伦,结体多取欹侧之姿,展现出奇宕潇洒的风貌,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其点画间淋漓...
《丧乱帖》写于王羲之晚年,用笔结字更加老辣。它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展现了王羲之由行书入草书的过程,一些字(如“羲”字)在结构上也比早年作品更加简化。行草书随感情波动交替出现,富于变化。【原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
王羲之《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收藏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