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两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两广”在广义上原指广东和广西,但在此移民活动中,并不仅限于这两省的移民,实际上还包括了江西、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居民。 历史背景与原因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为了恢复...
进入嘉庆年间(1796—1820年)后,随着四川土地的开垦殆尽,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逐渐减弱,并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后彻底消失。 历经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前后断续的移民潮,在湖广填四川近600万移民的补充下,四川的人口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大约50万人,逐渐恢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231...
两湖两广地区人口相对密集,资源紧张。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当地百姓生存艰难。四川土地肥沃,吸引了其他地区人口前来开垦。政府为了平衡地区发展,推动人口迁移。两湖两广地区的赋税较重,民众压力大。四川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移民来此开发。当时的交通条件改善,为大规模迁移提供了可能。部分地区瘟疫流行,迫使人们...
明清两朝往四川地区移民的时候,也是将湖广地区没有土地耕种的穷苦农民给迁移回四川,这些人大部分属于四川的本土居民,相当于将原本四川的人在迁回的四川,语言上不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第3点,湖广地区和四川地区的语言其实还是比较接近的,其实现在的湖南湖北的方言和四川地区的方言相似指数还是挺高的,有很多词汇的...
当时两湖是一个省,谓之“湖广省”,因此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清光绪年间大邑县志记载:“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证也。” 明末清初四川的战乱有:张献忠起义军曾三次入川,明,清军队...
一个自然是跑四川了。很多人都知道“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清代,其实并不尽然。“湖广填四川”的源头要追溯到洪武大移民。比如,元末明初,很多湖北东部的居民迁居四川地区,遂有“楚人填蜀”之说。另一个就是战乱减员了。元朝末年,湖广地区并不太平,时常有战乱发生。比如,在南方长江流域红巾军发展壮大,与元军...
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的人口才得以上升,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同时,湖广等地不同的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川蜀文化。本文参考自:《老成都记忆》
所谓两广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广东和广西,两广的范围非常大,包含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这些地方,而去往川地的百姓大多源自于湖南湖北,少部分来自于江西,而这些地方的人根本就不会说广东话,所以四川人不说广东话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虽然没有广东话,但是四川方言确实受到了省外言语的一些影响,尤其是受到了两湖...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从碑文分析,犍为县...
1. "两湖两广填四川"是四川老一辈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反映了清朝时期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现象。2. 这次移民现象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不仅涉及湖广行省的居民,还包括来自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3. 湖广填四川的发生背景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历战乱,导致当地人口急剧减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