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权威授受 秦· 东郡虎符 名称 东郡虎符 年代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发现 1953年陕西周至县文化馆征集。 收藏 陕西周至县文管所 形制 铜质。长9.5厘米,高4.3厘米,重260克。 述评 秦代铜符。符身呈卧虎状,可中分为二,左、右颈背处各有两行12...
虎腹部刻有“东郡左一”四字铭文,故名“东郡虎符”,背部刻脊文一行。此东郡虎符由西汉皇帝颁发给东郡郡守(或太守),其背面凹槽,周边有3个三角形榫卯,应与皇帝所持另一半相契合。虎符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多采用铜质制成。其由背到腹剖成两半,在分割面上有凹凸不平的榫,榫或呈字形或为图案纹...
东郡虽为秦置,郡守也为秦官,然秦符铭文位于符的左右两侧,铭文无论文字还是表意都非常完整,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即可通读,东郡虎符有腹部铭文和脊文两处,只有合符才能得知脊文的完整意思,由此可推断,东郡虎符非秦符。 从《历代符牌图录》中所载汉桂阳太守虎符(图3》、汉常山太守虎符(图4),汉张掖太守虎符(图5...
【东郡虎符】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1953年征集,周至县文化管所藏东郡虎符呈卧虎状,器为模铸,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重260克。通体深褐色间有绿痕。左右两半符内面各有三窍,牝牡对应,合符后吻合较好。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
东郡虎符正面 东郡虎符背面 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故事,一直被誉为美谈,其中之符,则为兵符。兵符是中国古代朝廷在传达命令、征调兵将或实施机要军事通信联络时所用凭证,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当时人们认为有着“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有着“战无不胜”的寓意,因此他们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常将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
秦 东郡虎符 目前发现的秦虎符共4件,“杜虎符”、“秦新郭虎符”、“秦阳陵虎符”和这对“东郡虎符”。 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 ...
东郡虎符正面 东郡虎符背面 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故事,一直被誉为美谈,其中之符,则为兵符。兵符是中国古代朝廷在传达命令、征调兵将或实施机要军事通信联络时所用凭证,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当时人们认为有着“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有着“战无不胜”的寓意,因此他们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常将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
此虎高额吊睛,嘴微张,耳上卷,四肢弯曲,短尾。虎腹部刻有“东郡左一”四字铭文,故名“东郡虎符”,背部刻脊文一行。此东郡虎符由西汉皇帝颁发给东郡郡守(或太守),其背面凹槽,周边有3个三角形榫卯,应与皇帝所持另一半相契合。 虎符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多采用铜质制成。其由背到腹剖成两半,在分割...
东郡虎符 (文化遗产) 东郡虎符是秦代用品,现藏于陕西省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为周至县文化馆1953年征集所得。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
【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故事,一直被誉为美谈,其中之符,则为兵符。兵符是中国古代朝廷在传达命令、征调兵将或实施机要军事通信联络时所用凭证,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 新华网 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 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