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候,“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秦朝、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和太尉为中央最高官职,御史大夫位在其下。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后来,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到了北周,又改回原来周朝...
东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
又封其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宗族内外都入朝为官;公卿大臣拜见董卓,都需要下车跪拜,而董卓不需要回礼;朝廷各要职部门(如尚书)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师府汇报工作。 [32] 董卓的幕僚为了讨好他,提出董卓可比姜尚,可称“尚父”。董卓向蔡邕求教,蔡邕则劝说董卓需要等到平定叛乱,返回雒阳后才能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