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苍翠欲滴,引得苏轼诗兴大发,脱口吟出后世耳熟能详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诗虽读之浅俗,却饶有趣味,...
苏轼一生与竹结缘,与竹为伴,在他人生的起伏辗转与兴衰荣辱中,东坡与竹的精神一脉相承,竹成为他笔下的风景和风骨。竹化东坡,东坡化竹,苏东坡与竹相生相融,紧密相连,在与竹“坚韧、高直、中空、有节”的精神品质融为一体的同时,苏轼的诗与画更赋予了竹更深层次的内涵。 一 门前万竿竹 青春锐意足 苏轼爱竹,源于...
清风徐来,苍翠欲滴,引得苏轼诗兴大发,脱口吟出后世耳熟能详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诗虽读之浅俗,却饶有趣味,颇具哲理,它提醒世人,既要庸俗利益,又要清高品格,所...
竹,其实不光具有观赏性,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也很大。尤其是在过去,盖房子需要它,制作生产器具需要它,牵牛的绳子需要它,编竹席竹扇也需要它,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眉山青神,苏东坡求学和唤鱼联姻的地方,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更是被发扬光大,现在已经出口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非常有名气,价值堪与...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善待竹子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
苏轼与竹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在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中,竹子就一直是庭院里的主角。苏轼曾说:“吾家植竹今十五年矣,日见其长,而节愈坚,叶愈茂。”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竹子的喜爱,还透露出他对竹子顽强生命力的敬佩。在苏轼的作品中,竹子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他以竹子比喻人的品质,强调正直、...
东坡与竹 1 年前 罗贯西 脱口秀演员关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赴湖州任上。苏轼因看不惯一批把持朝政的“新进勇锐”的小人,在《湖州谢表》中发了几句牢骚,招来群小攻击,身陷“乌台诗案”,在囹圄中,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了《竹》: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
可以说,竹与苏东坡的生活紧密相连,竹不仅是他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也是其哲学思想的载体,象征着一种雅致的生活态度和自然哲理的追求。◉ 竹在生活与心中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东坡的名言。他不仅热爱竹子,更崇尚世间万物。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
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写竹、食竹、画竹,以竹为伴,其喜竹之好可称古今第一人。如今,中国眉山,苏东坡的故乡,一座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正以竹子为桥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4月29日,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行,这也是中国今年来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博览会将持续至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