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源自东晋时期,庾亮命令温峤无过雷池一步,即坚守原地不东进,后演变成形容人做事谨慎、有原则,不轻易逾越规矩或底线的成语。 ‘不越雷池一步’的基本含义 “不越雷池一步”这一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时极为谨慎,严格遵守某种规定、原则或界限,不敢...
“不越雷池一步”,也作“不可越雷池一步”或“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超出某种限制。 现代作家秦牧《独创一格》:“那一类说法……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 袁林沈同衡创作 《成语典故》...
不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南京。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救援,中书令庾亮恐怕同为叛军一部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姜太公 “不敢越雷池一步”之典故,源自我姜太公在齐国之时。昔日,我辅佐齐君,治理国政,常怀敬畏之心,恪守君臣之道。一日,齐君欲行非礼之事,我谏言曰:“君不可越雷池一步。”意指君王之行,须合规矩,不可逾越界限。此言一出,齐君恍然大悟,遂罢其非礼之行。 自此,“不敢越雷池一...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源自《晋书·杜预传》中的一则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东吴将领黄盖在与魏国的交战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成功地防御了敌人的进攻。 当时,黄盖负责镇守一处名为“雷池”的战略要地。雷池位于长江边,是一片湖泊沼泽地带,对于防守者来说,这里是天然的屏障。黄盖深知这一点,...
成语典故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越雷池一步" 是指在面临某种困难、危险或者有悖常理的情境时,不敢冒险前进,表示谨慎小心,不轻举妄动。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左传·僖公十一年》: 故事背景是公元前613年,晋景公打算联合郑国进攻蔡国,但他的宰相告诉他,有一位名叫雷池的巫师预言说,只要景公一出御道的城门,就会...
“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通有成语,典出东晋丞相廋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廋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
“不敢越雷池一步”,从字面意思上看,描述的是某人或某事物在面对某个界限或范围时,所表现出的极度谨慎与克制,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这里的“雷池”,原本指的是古代的一处具体地名,但后因历史典故而逐渐引申为泛指一切不可逾越的界限或规定。成语中的“不敢”与“越雷池一步”相结合,共同强调了对于规则、界限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