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擒二毛”,是指不捉拿上了年纪头发斑白的人。“不擒二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在这句话中,宋襄公讲“不擒二毛”的意思就是军队打仗时,不要抓或捉拿上了年纪的敌人。“二毛”,指的是头发斑白,后引申为上年纪的人。(1)晋代潘岳《秋兴...
二毛在古代不是这个意思,是指老人。春秋时,诸夏之间有个明确的规则:在战场上“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意思是不杀小孩,不抓老人。
除了3不打之外,春秋时期的诸侯还遵循3不杀。第1种是受伤的不杀,即如果对方已经受了伤,那绝对不能给对方补刀,导致对方受到二次伤害。第2种是黄口和二毛不杀,黄口指代小孩子,二毛指的是老人。《淮南子》就曾说道:“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第3种是丧失作战能力的不杀,这其中既包括投降者,...
修辞手法:借代 黄口代小孩 二毛代老人 对比 古今对比,说明时移世易,人心不古 应该是互文吧,不杀和不获都是同一个意思的借代黄口(垂髫,总角...都可)代小孩二毛(黄发,般(斑)白,鬓毛衰...都可)代老人二毛指两边鬓角上的头发都斑白了。对比 有人说了好像没有夸张对比和借代没错
根据材料中的“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等信息可知,从古代的“仁义”到春秋战国的“出奇设伏,变诈”体现出礼乐制...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中国春秋时代,有一个诸侯国宋国,宋襄公当政的时候,在战场上讲“礼”不讲“力”,结果大败。 宋襄公一个“礼论”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不会重复伤害受伤的士兵,不擒拿两鬓斑白的年老士兵。古人作战...
【链条依赖】火箭,居然离不开“马屁股”? 4812:52 何为“不杀二毛”? 6706:17 最怪异的死因:秦武王薨了 4216:18 灭秦的机会来了(下) 2812:30 灭秦的机会来了(上) 3710:28 “登堂入室”教你何为偏房? 3504:36 “植物人”居然可以【称帝】 4206:00 只因一个字,一代君王死不瞑目 4805:38 他,喃喃...
[解析]据题干可知,相对于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一改之前的“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等战争规则,代之以“杀黄口,获二毛”“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体现了此时传统的秩序被破坏,故选B项;“战争频繁”与题干中战争规则的改变逻辑不一致,排除A项;“兵家思想占据主流”不合史...
忽然想到吕布头上为啥..忽然想到吕布头上为啥有两根毛了。孔子说,不杀二毛。这是圣人圣言的加持啊。难道吕布战场上这么厉害。白门楼喝醉的时候没戴二毛,就被抓住吊死了。
【题目】翻译下列文段中的画线句子。(1)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译文:___(2)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