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恤民力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形容执政者或者统治者不体恤、不顾及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负担。 其中,“恤”是体恤、顾及的意思,“民力”则是指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执政者若“不恤民力”,通常意味着他们过度征发民力,以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而不考虑民众的负担和利益。这种行为往往...
24.(14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恤民力】材料一 秦朝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了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 当时全国约有200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青壮劳力脱离生产。 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
9.原因:(1)不恤民力: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屡次致使民不聊生,激化。(2)残暴统治: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开凿,修筑。隋炀帝还三次征,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3)大规模的...
民力,【释义】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意思不顾及体恤民众劳力。大多用于统治者的暴政。一般指统治者暴政,不爱护百姓[“恤”即“体恤”]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 修筑长城和驰道。 他多次巡游, 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 随行船只浩浩荡荡,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隋炀 营建工程 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帝的暴政 享乐奢侈 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发动战争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原因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首先...
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令出兵高句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 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河北、山东是出征军队集结地。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反抗。建造大运河,征讨外国不是不行,要量力而行。
四、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营建工程 ,修筑长城和驰道表现享乐奢侈多次 ,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 ,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发动战争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影响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隋末农民大起义(1)原因:隋炀帝...
隋朝的灭亡原因: 急功近利,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数。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和反隋势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濒临崩溃。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
总结就是:我作为一个现代屁民,比较喜欢对屁民相对好的“英雄”,刘备对屁民并不好,所以我不喜欢刘备。张鲁,刘虞,甚至刘表,张角,从屁民的视角上来看,都比刘备更仁德。刘玄德的一生是不恤民力,不恤兵力的一生。 送TA礼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6 22:28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