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垢不净”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清净无染,既不因外在污垢而受损,也不因表面洁净而增益,本质上超越了对“污垢”与“洁净”的分别与执着。这一概念揭示了事物本性的平等与无差别性,旨在破除人们对现象世界的二元对立认知。 一、自性清净的本质属性 佛教认为...
“不垢不净”是说心本身不存在干净,也不存在污秽,心这个本体是不垢不净,本自圆满的。人们说的垢净是外物在心中的投影,是分别心的产物,不是本心的产物。本心如一面镜子,能如实地照见万物。对外物分出垢净、美丑、善恶、高低、贵贱的是我们的分别心,不是本心。当本心被贪嗔痴慢疑等妄念遮蔽时,就如同镜子...
“不垢不净”这一佛教用语,可以从以下三个简单的角度进行解释: 无染无净:指事物本身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的绝对状态。在佛教中,这常被用来形容佛性或法性的本质,即超越了一切相对、分别的执着,既不被污染也不特别清净,是一种平等无别的境界。 本然如是:强调事物的自然状态就是既不垢也不净。这意味着万物在其...
“不垢不净”的意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垢”指的是污垢、脏污,“净”则代表洁净、清净。因此,“不垢不净”可以理解为既不被污垢所沾染,也不因洁净而自满,保持一种中道、平衡的状态。 在佛教语境中,“不垢不净”常被用来形容诸法自性的真实本质。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无定的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五句经文指的是般若智慧的真理,这不是一般的真理,而是一切诸法的真理及本性,也是一切众生所需要认识的真理及达到的目标。 意义解释:五蕴等一切诸法,本来就是空相及空性的、是自...
“不垢不净”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意味着无分别之心,是对主观判断的超越。具体来说:主观判断的相对性:“垢”与“净”都是主观判断,取决于个体意识和对环境的认知。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评价。无分别之心:“不垢不净”强调不区分善与恶、生与灭、增与...
在佛陀传递的智慧中,干净和污垢有多大不同,一是取决于个人的业力,二是取决于个人的执着心。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后,元晓禅师非常仰慕,于是邀好友义湘禅师,一同前往大唐长安拜师学佛。有一天,元晓禅师与义湘禅师走了很长时间的路,因为急着赶路错过了住宿,所以只好在树林里住了一晚上。当时正是盛夏,两个人都口干...
接下来是“不垢不净”。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本质上既不是纯净的,也不是污秽的。我们常常对事物进行评判,将它们划分为好与坏、美与丑、纯净与污秽等等。然而,佛陀指出,这些评判都是基于我们的主观观念和价值观,而非事物本身的本性。以水为例,我们可能认为清泉是纯净的水源,而污染的河流是污秽的水。然而,...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如来智慧德相,从来本有。无论历经多少时光,它既没有增加过什么,也没有减少过什么。也不存在污垢或者无污染。这句话的意思,原本是指一个学佛的人,要清净自心,无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也不要有所欢喜...
不垢不净 ==光明心既不是干净的,也不是污秽的。垢净是外物在心中的投影,是分别心的产物,本体是不垢不净的,当这种不垢不净达到极致时,也叫清净心。清净心同样远离了清净或不清净的二元对立; ::垢 (gòu)==污秽,脏东西; ::净 (jìng)==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