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旨在说明亲近不仁者将咎由自取。孟子认为不讲仁义的人总是以危险为安稳,从灾难中牟利,以破亡之事为乐趣,与这种人交往必然丧家毁国;为人们所尊重与鄙视取决于自身内在的优劣;人不自尊,国家不和睦安定,必然导致受侮辱被毁灭。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同他商议吗?见别人有危险,他无动于衷;见别人...
(2)“不仁者可与言哉”,第一句指出阐述的对象“不仁者”,“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句指出不仁者无论得到什么样的结局,都是自己招致的结果。答案:(1)①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②“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难以逃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
仁者此心光明,故能用心若镜,对那些可能导致自身安危的事情明察秋毫,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仁者油蒙了心,自己所做的,自己不晓得,而且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因为越危险的事越刺激。刺激满足的是感官,是情欲。也就是说,感官越刺激,心就越是麻木不仁,这便是愚昧无知。愚昧无知不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学问,而是...
#经典##文化#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昔孟子有言:“不仁者可与言哉?”此言虽简,其意深远,蕴含着儒家对于人际交往与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仁,乃儒家五常之一,为人性之本,亦是社会和谐之基。不仁者,即丧失了人之根本美德者,与之交谈,何以得其真意?又何以启其善心? 孟子此言,旨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无仁爱之心,其言辞行为往往失之...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
(1)“不仁者可与言哉”,第一句指出阐述的对象“不仁者”,“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句指出不仁者无论得到什么样的结局,都是自己招致的结果。“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沧浪之水”比喻人的品质。文章还引用了《太甲》中的语言,阐明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逃也...
《太甲》有言:“天降灾祸,尚可逃开;自作孽,不可活。”这就是指斥的道理。孟子进一步分析,不仁义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丧失了人性,将道德与良知抛之脑后。他们视道德为束缚,将正义视为枷锁,因而选择了一条背离道德的路。他们将自私自利视为理所当然,将损害他人视为等闲之事,以权力和利益...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1,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 2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
①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的人能与他交谈吗,把自己的危险当作安全还把自己的灾祸当作有利可图把自己走向灭亡当作快乐的事。言,说,交流。安,以……为安,把……当作安全。而,相当于“还”。利,以……为利,把……当作利。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所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