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编纂发行的《全汉志传》给出了垓下之战的确切战场位置和十面埋伏的由来:“(韩)信与李(左车)共议地面,指九里山为中央,东至定国山,西至鸡鸣山,南至凤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留兵四野,十面埋伏。”垓下之战以汉军胜利楚军失败告终,韩信也因此有了跟王翦白起比肩的资格,但是我们细看相...
刘邦之所以敢背后捅刀子,是因为当时的项羽已经成为孤家寡人,天下的诸侯都已经归降了刘邦,韩信打下了魏赵齐燕,马上就能掏了项羽的老窝彭城,英布,刘贾,卢绾在南方活动,切断了项羽的后路,还有游击将军彭越,在敌后战场到处晃荡,抢了项羽不少的粮食。合围态势已经完成,就差刘邦在正面发动总攻了。垓下之战的时候...
在三年前的彭城之战中,楚汉兵力对比更加悬殊的情况下,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以3万之师完胜汉军56万大军。可是在203年,刘邦这个大流氓在签下鸿沟停火协议后,翻脸比翻书都快,马上撕毁协议杀项羽了个回马枪。此后刘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忽悠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人,对他们封官许愿,加入反...
【楚汉大决战研究1:陈下之战、垓下之战的历史真相】 前203年10月刘邦撕毁“鸿沟之约”追击项羽,至前203年12月垓下之战项羽战败自杀,前后约三个月时间,是楚汉战争最后的大决战阶段。 关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和网络上争议极多、众说纷纭,典型疑问有: 1、垓下之战的站场地址,即“垓下”究竟在哪里?“灵璧说”、...
楚汉战争五年时间,发生了很多经典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彭城之战、京索之战、背水一战、灭齐之战等等,而为楚汉战争划上句号的是垓下之战。此战,可以说是秦汉八年乱世的终结,也是战国时代真正的消亡,迈入新的大一统汉帝国时代。在垓下之战之前,先描述一下战前的军事形势。在刘邦与项羽鸿沟(...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史书记载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
潍水之战的失败,实在是太过出乎意料。毕竟,这是二十万西楚主力,领头的又是项羽麾下的得力干将龙且。所以在项羽看来,就算是龙且打不过韩信,双方僵持一两年的时间,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这场仗打完之前,项羽从来没有在齐国这个方向,留下任何后手。而等这场仗打完之后,项羽忽然就发现,整个西楚集团,在齐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汉军一路追击东归的楚军,楚军本已经是疲敝之师,兵弱粮绝,只能且战且退,毫无喘息之机。直到楚军一路逃亡到固陵时,项羽率领楚军猛然回头反攻,汉军猝不及防之下,加上项羽勇猛异常,汉军大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虎死不倒威,刘邦意识到虽然楚军处境狼狈,但有项羽这个霸王带领,哪怕...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此战留下很多成语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或许是“霸王别姬”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汉王刘邦单方面撕毁了刚与西楚霸王项羽鉴定的“鸿沟和议”,并马上召集韩信和彭越的大军一起追击项羽,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了一场决战。战...
垓下之战其实不是刘邦和项羽的战争,而是项羽和其他诸侯的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经过长时间的混战,最终形成了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汉军和楚军两军相夺的局面。然而,这个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项羽败于垓下之战,天下大势均归于汉室刘家。而垓下之战,也因其“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典故而家喻户晓。那么,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