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是过去正经人家大门口的一道风景。传统民俗里其地位不低。随着我国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增强,人们对民间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上马石为台阶形,多为上下二阶,普通的只是一块台阶形石材置放地面,阶石垂直面上有少量雕饰。讲究的石下有一层不高的须弥座,上置台...
而上马石,则成为了这一行为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彰显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上马石多采用坚固的石材雕刻而成,形状多样,表面常雕刻有吉祥图案或文字,寓意着平安、吉祥、富贵。与上马石相对应的是下马石。下马石则放置在目的地,供骑马者下马时踩踏。它的功能虽与上马石相反,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同样扮演着...
下图分别是1931年历代帝王庙门前的下马石与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历代帝王庙总图,大门前照壁两侧的就是下马石。 现今,现代城市的改建、扩建,已经把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逼的无处藏生。只好藏身于博物馆、陈列馆、民俗馆之类的僻静地方。...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显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与下马碑类似的还有下马石,只不过下马石一般用在王府家。《大清会典》中,对王府格局有如下规定:王府门外设有上马石、拴马桩,对面有照壁。王府门前的上马石通常为青石或花岗石,也有白色大理石,而且王府门前的规格较大,在正面及两侧面均雕有精美...
上下马石的设计颇为讲究,石材多为汉白玉或大青石,经过精心雕琢。上马石分为两级,第一级高度约为一尺三寸,第二级则高约二尺一寸,宽度一尺八寸,长度约三尺。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还便于官员上下马。当时,马、驴、骡是京城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特别是满蒙等民族,有骑马狩猎的祖习。因此...
上马石、下马石是过去大户人家门前的一道风景。其用途就是为了上下马便利,也是主人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古代门口有无上马石是衡量宅院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除此之外上马石的体量大小以及花纹繁简与主人官职大小、与其富贵程度相匹配。 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骑马人上马登高使用,另一块是供骑马人下马使用...
下图分别是1931年历代帝王庙门前的下马石与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历代帝王庙总图,大门前照壁两侧的就是下马石。 现今,现代城市的改建、扩建,已经把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逼的无处藏生。只好藏身于博物馆、陈列馆、民俗馆之类的僻静地方。
位置不同、形状不同。1、位置不同:上马石位于宅第门口的左侧,而下马石则位于宅第门口的右侧。2、形状不同:上马石和下马石的形状略有不同,上马石一般呈梯形,上宽下窄,表面平整,便于上马,下马石则呈长方形,表面略微倾斜,便于下马。
上马石、下马石 #外婆家 门口的下马石是我儿时吃饭、玩耍的地方,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也留下了美好记忆。2024年10月20日三十年后再次来到姥姥家,位于驻马店市西平县五沟营镇龙泉寺村。看到下马石还是那么的亲切,下马石至今保存完好,三分之二已被掩埋。据说是村里的一家祖上在清朝时期当上了武官,上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