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场犹太难民重聚上海的活动让大众知道,在半个多世纪前,这座城市曾救助了近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而对那些逃亡来此的犹太人来说,上海仿佛成为了“诺亚方舟”一般的救赎。范狄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此次拍摄,范狄的第一站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是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经常聚会和举行宗...
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后,许多犹太家庭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亡之旅。在此期间,很多国家对犹太人关闭了大门,而当时的中国却接纳了他们,允许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定居和生活。这使得上海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社区之一。然而,上海沦陷之后,生活在这里犹太人的所作所为却叫人一言难尽。犹太难民在上海...
2022年9月,我们重新走进以摩西会馆旧址为核心建立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试图通过展馆中的史料,寻找拼凑出当时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画面,我们看见犹太难民和中国人民相互交往、患难相助、共克时艰的温馨时刻,也看到因他们的到来,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图话:犹太人在上海虹口的生活(03:43)二战期间...
在虹口的公平路一带,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栏,禁止出入长达一年之久。被困的2000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因为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据说,目前健在的一些当年的犹太难民,直到现在还能讲一口地道的老上海话。
当地时间2月22日(周三),知名作家、“上海犹太人”贝蒂·格伦本希科夫(Betty Grebenschikoff)在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贝蒂于1929年出生在德国柏林(Berlin)。她的父母奥尔加和马克斯·科恩(Olga and Max Kohn)有许多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音乐。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
提起犹太人,一般人想到的往往是富足,但其实并非所有的犹太人家庭都是如此,哈同家就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据一些资料显示,哈同早年在巴格达时,常年需要常年要去拾破烂贴补家用,后来哈同的父母在巴格达,实在看不到咸鱼翻身的希望,就带着哈同辗转到了大上海。那么哈同一家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去遥远的上海呢?这...
到二战结束的时候,上海已经至少接纳了25000名欧洲犹太难民。这些犹太人一度参与到上海的建设中来,有些人甚至和我党一起对抗日本法西斯。这里虽然没有被正式选为犹太人复国的地点之一,却是大量犹太人在苦难岁月里生活下去的家园。随着二战彻底结束,以色列建国,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自己的家乡,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上海的...
上海租界也就成了一部分犹太人逃亡最后的希望。◇ 上海租界范围 但是光有地方接收不算,你得拿着签证才能离开德国奥地利,很多国家的使领馆对犹太人直接关门,不给签证,怕惹麻烦。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国驻维也纳的领事何凤山给犹太人生命护照(详情参见:),救下了成千上万的人。除了何凤山这样的官方渠道,其他犹太...
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实施种族歧视的政策,对犹太人没有歧视和迫害,而是给予他们相对宽松的居留和生活条件。上海市政府为犹太难民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提供住房、工作机会和教育资源等等。犹太难民们在上海可以找到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条件和国人的友好帮助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