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句话,是中医对医者的一种分级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思想。 上医治未病:这是指最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通过观察和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他们注重养生,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使人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题记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意思是指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发作前就把它制止住了。这种“上医”即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注重事先,注重平时保健养生,并且要求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后悔莫及。所以,这里的“未病”既包括心...
🌿中医治欲病,指的是在疾病初期就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下医治已病,则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后再进行治疗。 🌱“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简单的讲,《黄帝内经...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未病”、“欲病”、“已病”,指出了疾病发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如果用数字分级即0/1/2三个级别。 这句话核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在人们未生病时就给予调养,使疾病不易发生;平庸...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倪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辩证(和或)症论治,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端儿,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在营养健康里面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既病防变,另外一个是愈后防复。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营养...
早在两千多年前,有着医家之宗尊称的医书《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时至今日,很多人不理解这其中的奥秘,看完本文一定让你获益匪浅。 一个传说: 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最差。” ...
“中医治欲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中医”,是注重在病刚刚发生时,症状不太明显时,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之时,就能够用药来达到病除的效果。 “下医治已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下医”,则是在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之时,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之时,医生用以毒攻毒,甚至于动刀来救其性命……但可惜的是,往...
古语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上医”属于营养养生学,“中医”属于营养保健学,或者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的健康医学模式。然而,经过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