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来说说鲁国三桓之乱。 “三桓”之名源自鲁国第十五任国君鲁桓公。鲁桓公正妻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发觉后斥责文姜,齐襄公于是派公子彭生杀了鲁桓公。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姬同(因和鲁桓公的生日是同一天,故名同),其母文姜,公元前693年继位,是为鲁庄公;庶长子庆父,因庶子之长称孟,故又称孟氏,其后...
这里透露了一个信息:堂堂一国之主,立嗣都不能自主,可见鲁庄公权势并不强大。再进一步推测,鲁庄公从“疾”到“病”的演变,其中或许存在重大问题,三十二年也成鲁庄公的最后时刻。可惜,这些疑问司马迁并未介绍。“三桓”搞乱鲁国 “叔牙曰:‘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三弟叔牙...
三桓之乱三君皆死,诸子争位最大赢家,稳坐江山33年 话说,鲁国在最强盛的时期,经历了一场宫廷政变。共计7位候选人,最终三人上位,又均死于非命,还有一个是被毒酒害死,而最终的大赢家反而是当初并不看好的一位,这便是鲁庄公死后爆发的三桓之乱。今天笔者就围绕最大赢家鲁僖公来讲述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三桓之乱”是鲁国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涉及人物:主要涉及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他们分别被封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事件经过:庆父与叔牙之间的争斗导致鲁国两位君主被杀。后季友专权,摄行君位,鲁国内乱频发。结果影响: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前往齐国,该事件对鲁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田氏代齐”是...
今天我列一下春秋战国四个事件,从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分别是“曲沃代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桓之乱排最后,没按时间排序。 曲沃代晋: 前746年:晋昭侯将曲沃封给叔叔“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真名,是姬姓,名成师。 42年后 前704年:“曲沃武公”杀堂侄“姬缗”,文中说结束了晋国长达70年的内乱。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环之间就是亲如兄弟,其实自庆父、叔牙、季友起,三桓便是以手足相残而闻名。季友就曾逼叔牙饮毒自尽,逼庆父悬梁自尽。其后三家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一直在不断的斗争。 三桓作乱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庆父、叔牙、季友的八世孙们视鲁君如无物。
“三桓之乱”和费县有关的成语及故事 春秋时期鲁庄公先后和正牌夫人哀姜的妹妹叔姜、自由恋爱追求到的孟任和爱妾成风分别生了“启”、“般”和“申”三个儿子,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般”。另外鲁庄公还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哥哥庆父、三弟叔牙和四弟季友。按照鲁国宪法规定,这六人都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结果在庄公还没...
史传|《鲁周公世家》三桓之乱 00:0018:18打开APP 收听完整版 “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生子开。庄公无适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了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事件与鲁昭公结怨,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导致三家合攻昭公,昭公战败逃至齐国,被安置在乾侯。不久后,鲁国陷入混乱。故事转向了“三桓之乱”这一历史事件。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源于鲁桓公,因权力纷争不断。鲁庄公时期,庆父、公子牙和...
三桓之乱:秋鲁昭公在孟孙氏、叔孙氏支持下,讨伐季氏。季氏将被杀,叔孙氏、孟孙氏忽然倒戈,与季氏联合,赶走昭公,昭公逊位到了齐国,住在阳州。 鲁国三桓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九月,楚平王去世,楚昭王立。 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公叹:“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反问景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