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观学派认为,缘起的道理使得诸法(各种事物)的实相是空无自性和虚幻不实。这种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所有存在。然而,大乘瑜伽行派认为这种看法不够全面,提出了三自性来全面解释诸法的实相。法相宗站在瑜伽行派的立场上,认为应该用中道的观点观察事物,既要看到事物没有自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事实上存在的一面。...
唯识类经典之三自性与..一切凡夫,不能出离三界轮回生死者,皆因于依他而起之种种法之名,相等,起种种遍计虚妄执着,故造作种种身口意三业,造善业者,往生天,人二道享福。造恶业者,下堕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受诸苦恼。
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二解 瑜伽七十六卷七页云: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所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第三时宣说,无自性性。所谓无自性性,又叫空性。 在这里,佛陀说,阿含、般若,都不是真了义。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CBETA, T30, no. 1579, p. 719, c12-p. 720, a5) 略说:一切诸法,相生胜义,三无自性,故言无性。相遍计执,生依他起,虽得圆成,皆无我性。相如空花,生如幻像,圆成所显,诸法无我。诸法无性,而能圆成,当知此中,密言如来。
圆成实自性:通过对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诸法皆空,实无自性。因此,建立诸法圆成实性义,即如实正知诸法依他起性,断除遍计所执性,便能见到圆成实性。总的来说,这三种自性都是无性的,但并非断灭。因为所谓的圆成实性,只是如实正知诸法依他起性,断除遍计所执性,便能见到圆成...
三无性和三自性一样吗.. 总之从这两者看虽然都有关注个人能力和特点的角度出发但是并不一样并无直接的关联所以这两个理念是完全不相同的应该加以区分 而对于公众来讲还是要自觉践行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打造强大的国民凝聚力也是做
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卽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卽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
于佛法三无自性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本来并没有生灭。譬如生无自性,法自相,相自相,实际并没有“我”一个取舍者,如有受者,是受阴虚幻所计。本来是空性,本来并没有生灭。又如思维理解,如三谛本圆融。俗谛真谛真如谛。心不于其中取舍。是本来寂。若有取舍则观如幻化。是因为唯是识故。譬...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佛法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点:“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