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是古泉五十珍之一。“妬邑”三孔布币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为“妬邑”二字布币,约铸于公元前422-公元前386年之间,在战国早期。 钱文为大篆。,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颌认为,三孔布上的“妬邑”二字即指战国名城石邑。 û收藏 2 评论 ñ3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
图中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的货币就是三孔布币,三孔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2018年7月,一枚编号LGJ77的三孔布币,拍卖成交价720万。喜爱收藏古币者,收藏一枚,即可成为古钱币收藏家,所以获此古币之人都极为珍视,常常是秘而不宣,努...
安阴背十二朱无头脚三孔布估价(人民币):150,000-250,00成交价(人民币):184,00 简介:战国时期的一枚“安阴”背“十二朱”三孔布,尺寸为26×27毫米,特点是无头、无脚,但铭文依然清晰可辨。这枚三孔布传世包浆,品相上乘,与北京诚轩2012年秋拍中的“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同属一脉。据刘飞燕...
因其钱体上有三个孔,故得名“三孔布”。它是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货币。关于三孔布币的铸造国家,学术界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中山国、赵国和秦国。尽管关于其起源尚无定论,但三孔布币的稀有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古代货币中的珍贵收藏品。在已知的收藏者中,日本银行以其丰富的收藏而闻名,而国内除了少数...
三孔布是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演化而来,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而得其名。三孔布币值,分大小二等,采用“朱(铢)两制”纪重,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如今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目,大多流失海外。而拥有一枚流传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着能称得上古钱币收藏...
三孔布是古泉五十件珍品中的一件。“妬邑”三孔布币的头和脚上都有一个圆形的孔洞,上面刻着“妬邑”两个字,是西元前422-公元386年之间的布币。钱文是大篆。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颌认为,“妬邑”是战国时期的都城石邑。 《括地志》记载:“石邑故城,位于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镇州石邑...
三孔布币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货币,存世量极少,堪称珍品。这种货币首次在币面上记录了地名和重量,分为大小两个等级。大等级值相当于一两,小等级值则分为十二朱。由于币体上有三个孔,因此得名三孔布。三孔布币的形状由圆首圆肩圆足布演化而来,主要分布在赵国、中山国和秦国。根据出土区域、地名和形制等因素考证,其铸...
三孔布是一种圆足布,具有三个孔,是战国末期由秦铸造发行的一种圆足平首布。其特点包括: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在首部和两足之上各有一个圆形的穿孔。三孔布正面铸有地名,背面铸有数字,如一、二、廿、四十、七十等,背的腹部铸有记重文字。三孔布分大小两种,大者背铸“一两”二字,小者背铸“...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 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