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同时,裴注还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学术贡献,在史学注释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公元420年代...
三国志的作者是晋代陈寿,宋代裴松之为其做注解。《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
我国古代“二十四正史”之陈寿所著《三国志》,堪称纪传体史书中的杰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不过,经裴松之为之作注后,通体简约爽洁、惜墨如金的《三国志》变得更加详实、耐读。陈寿创作《三国志》一百三十余年后,熟读经史的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命中书侍郎、西乡侯裴...
可以说,你看《三国志》不看裴松之的注释,等于是没看三国,因为这两个人写史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陈寿行文简练,对史料取舍有度,但裴松之又把陈寿舍弃的史料给捡了回来,做了大量的注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史观念。有个小知识很有趣,《三国志》虽然写得很好,但受限于当时的观念,对于魏国的很多说法,...
陈寿的《三国志》素以严谨的态度和公正直书为人所称道。而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也非常的经典。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增补遗漏和纠正错误,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然而两位历史学家对一个小错误——建安二十四年一个地名错了,两人都没有发现。下面笔者将一一来分析。《三国志卷...
《三国志》由陈寿编写。陈寿(公元223-297)原是蜀国官员,蜀亡后归晋为官,编写了《三国志》,分别为《魏书》、《蜀书》与《吴书》。其史料来源主要是三国各自的史书《魏书》、《魏略》和《吴书》。据说蜀国无史,《三国志·蜀书》是陈自己编写的(裴松之引的《蜀记》似非当时的史书而是蜀亡后的作品)。
裴松之,字世期,今山西省闻喜人,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裴注完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据同年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称:“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之于略,时有所脱漏。荦奉诣寻详,务在周悉...”。 以上就...
一、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材料取舍原则及客观条件 裴松之,字世期,今山西省闻喜人,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裴注完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据同年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称:“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之于略,时有所脱...
《三国志(出版)》 作者:陈寿(出版) 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