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联领导人来说,苏联长期受到西方势力的压迫,为了发展经济,寻求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十分的重要的。赫鲁晓夫,结合国内的形式,趁机提出三和理论,是合情合理。从理论的层次,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开拓性。美苏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的格局之间走向了和平共处的状态。目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相处状态,...
第二,严重的低谷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理论,没有得到美国的完全信任,在社会主义的阵营中,也没有得到巨大的支持。首先国内的莫托洛夫率领的反对派,就是其中一支力量,也就是说在苏共的内部,还是有很多的质疑者。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对斯大林的一些措施,进行了否定。可是他忽略了斯大...
名词解释三和原则: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秘密报告:1956年2月14日至2
“三和两全”理论名词解释:“三和两全”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全民国家”、“全民的党”。“三和两全”理论是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逐步提出来的。他们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进行修正,不顾1957年八十个共产党和...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三和理论,具体是指()()()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暂无解析 反馈 收藏
一、“三和”理论 “三和”理论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者相辅相成。 1、和平共处理论 和平共处理论并不是赫鲁晓夫独创性的理论,实际上早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就曾提出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随后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也在曾多次提出...
苏联兴亡史系列:十二、“三和”“两全”理论参考文献:《列宁全集》;巴·尼·米留可夫:《回忆录》,纽约1955年俄文版; 叶·季·切尔缅斯基:《苏联史(帝国主义时期)》,莫斯科1959年俄文版;尤苏波夫:《拉斯普庭之死·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彼得堡布尔什维克传
1956年苏联共产第20次代表大会召开,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报告中提到,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世界和平将有重要意义。在此次会议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三和理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和平过渡。系统地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将不同社会制度下各国的和平共处,视为苏联对外...
百度试题 题目“三和理论”包括___。() A.和平竞赛B.和平发展C.和平共处D.和平过渡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C,D 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三和理论”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 和平竞赛 B. 和平共处 C. 和平发展 D. 和平过渡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和平发展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