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情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主人公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全诗...
《三五七言》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是一篇言情之作,也最终确立了李白“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是一首闺怨诗。整首诗从节物风光起兴,以深闺女子的口吻说出,写她深秋之夜独坐闺中,对月怀人,面对良辰美景,深感时不我待,红颜零落,难以为情,抒发了闺中女子独居无伴的精神苦闷,进而表达了无法排解的相思之苦。全诗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情感饱满,声声相思,字字苦情,语意...
《三五七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包括明月、寒鸦、落叶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李白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惆怅和悲凉的心情。整首诗的氛围非常凄婉动人,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刻的悲伤和孤独。这首诗的主题和意思是表达闺中女子独居无伴的精神苦闷。在诗中,李白以深闺女子的口吻,描述了...
《三五七言》李白 〔唐代〕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新安送陆澧归江阴》刘长卿 〔唐代〕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江南春·波渺渺》寇准〔宋代〕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
《三五七言》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
三五七言是一种唐代兴起的杂言诗体,以三、五、七字句交错为特征,代表作为李白《秋风词》。其形式介于诗与词之间,兼具音乐性和抒情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跨体裁的影响。 一、诗体特征与起源 三五七言诗以句式灵活著称,单篇作品中混合使用三言、五言、七言句式,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该诗...
三五七言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相关诗集诗单宋词三百首 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