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恶:“恶”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 证)。心恶为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肝恶为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脾恶为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肺恶皮肤枯槁...
五善七恶是中医外科学中判断疮疡预后的重要临床指针。 五善: 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 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 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 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 七恶: 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 肝恶:身体强直,疮流血水。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 肺恶:皮肤枯...
七恶,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疮疡患者病情严重时出现的七种险恶证候。七恶证候是古代判断疮疡患者治疗与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历代医家所叙述之七恶证候多有差异,如《太平圣惠方》:“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焮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
“五善七恶”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特有的判断疮疡预后的重要临床指针,较明显的发端源于《诸病源候论》之“五逆”等描述,首载于宋《圣济总录》,经历代补充、总结而完善。稍晚于《太平圣惠方》几十年的《卫济宝书》载有另一种定义的“五善七恶”说,但内容与前大同小异。后世对此的发展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七恶包括心恶、脾恶、肝恶、肺恶、肾恶___及___。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脏腑败坏 气血衰弱(脱痒) 反馈 收藏
陈实功独具匠心地将五善七恶分为五善歌和七恶歌两部分,并以五言歌诀的形式进行呈现。在五善与前五恶的描绘中,陈实功明确了与脏腑的关联,使内容更为精准。歌诀曰:“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这是对心脏健康的形象描绘,其余肝、脾、肺、肾四脏亦然。而七恶的叙述,虽然未直接点...
1. 五善七恶的理论渊源 1.1七恶源自《灵枢·玉版》“五逆” 五善七恶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其主要内容是“痈疽之发,有五善七恶之证,不可不察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焮尤盛,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睡,三恶也;目...
蜀中七恶分别是莫研的五个同门师兄和一个师姐,莫研是第七恶。萧辰,他是莫研的二师兄,自幼是孤儿,被师父一手抚养长大。有探云之称的李翔,在六恶中排名第五,偷盗功夫出神入化,武功不高,但轻功卓绝,因涉嫌杀人,被展昭抓住,关进了开封府的大牢之中。莫妍师门排行第七,蜀中“天才少女”,是...
五善七恶证,作为疮疡疾病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内涵深刻且实用,为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诸多医家的论述中,陶节庵对七恶证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他不仅对七恶证进行了立方阐述,还详细解析了各恶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然而,陶节庵的论述虽具有开创性,但亦存在简而未悉之处,使得医者在实际应用中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