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第五时心,一向纯静, 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从此外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一候,宿疾并销,身清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 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第二候者,超过常限,...
但是仍然需要经常练习才能真正的纯属,在有事时才能保持心静。心神合一,丹田气海自然充盈,神气完足,人就会身强力健。“七候”是经历“五时”之后,达到的境界,每一候一个境界,从入道直至究竟历经七层变化。孙思邈将此写出必定是达到了某种境界,并将经验传给后人,需要我们珍视。 存神炼气铭(唐·孙思邈撰)原文如下:...
“七候”是经历“五时”之后,达到的境界,每一候一个境界,从入道直至究竟历经七层变化。孙思邈将此写出必定是达到了某种境界,并将经验传给后人,需要我们珍视。 存神炼气铭(唐·孙思邈撰)原文如下: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 气通...
第五候,炼气化为神明,称为神人。变化无常,力量无穷,能动天地,移山填海,展现出超凡的力量。第六候,神与形色合一,达到至人境界。神灵通达,形体变化随宜,能根据情况变化,显现各种形态。最后,达到第七候,超脱世俗,与常人不同,身处灵境,与贤圣共聚,弘扬至高无上的真理。这是修行的顶峰,名...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 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太清境:混元。五时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第三时,心...
五时七候,揭示了修行的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身心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第一候,身体上的旧疾消失,内心宁静,精神焕发,心神专注于内在,气息平静。四大器官和谐运作,六种情感归于沉寂,心如止水,坚守中庸之道,每日喜悦增长,此乃得道的开端。第二候,超越寻常,容颜焕发如童,身心愉悦,洞察力...
第五时,心一向纯正平静,不论有事没事,接触了也不为所动,从此以后,处显而进入七候,行功自得。 【七侯】 第一候,宿疾一齐消除,身子轻盈心情舒畅,停心入内,神平静气安定,四大适然,六情沉静空寂,抱一守中,喜悦一天比一天新,名叫做得道。 第二候,超过平常限度,容色返回孩童颜色,形悦心安,通灵彻视,迁移居住...
此太清存神炼气铭五时七候诀,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真人所写。予修道二十年,已入第一候境界。深知此铭文乃道家内丹修炼真诀。依法行持,指日升仙。可惜原文中个别字句传抄有误,今逐字校对,以供同道参考收藏。 清静…
五时,指修炼初级阶段心由动到静的五个阶次。七候,指修炼初级阶段形由弱到强的七个阶次,以《存神炼气铭》所说最为详细。其中第六时、第八候,术在口诀,不书于文,口耳相传,此法甚为灵妙,故前五时七候书于文字时只得用于隐语,恐泄天机。另也可在列子中自悟,然非天纵者而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