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院士在田里(左三),右三为卢永根院士 刘耀光(左三)和导师卢永根院士(右三)在一起 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部分成员 点击图片了解团队更多故事 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不仅是“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更是薪火相传灯不灭的精神。年青一代的教师们接下重任,传递...
丁颖去世后,卢永根跟随恩师的足迹,带领学生小心地保护着丁颖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以纪念丁颖院士。 卢永根 卢永根继承了丁颖的衣钵,不仅接过了学术探索的接力棒,也赓续了丁颖的品格与精神。直到1964年10月丁颖在北京逝...
材料 丁颖(1888—1964年),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就立志为振兴祖国农业解决“民食”而奋斗。 进入中学后,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关心时政,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1912年,留学日本学农。1924年,学成毅然回国,长期在农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
丁 颖丁颖院士(1888—1964)"中国稻作学之父”,国立中山大学第四任院长,农业高等教育的先驱,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1921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农艺。1924年,获学士学位回国。192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
卢永根就是丁颖的学生之一 丁颖去世后 卢永根跟随恩师的足迹 带领学生 小心地保护着丁颖收集的 7000多份稻种资源 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 以纪念丁颖院士 如今 华南农业大学 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 2017年 卢永根夫妇 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 设立教育基金 ...
丁颖是中国首位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成功育成新品种的稻作学家,1934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中山一号”,1936年,他又选育出每穗可产稻谷上千粒的人工杂交水稻品种“千粒穗”,轰动了整个东亚稻作界。 1955年,丁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
新华社广州9月8日电(记者刘宏宇)教师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纷纷来到丁颖和卢永根的雕塑前,敬献鲜花,深切缅怀两位老院士。 在我国水稻研究方面,华南农业大学的“一脉师承三院士”成为一段佳话。1955年,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当选中科院院士;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
致敬国家元勋——丁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您#丁颖 - 世界风于2024101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661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丁颖与他的“院士”弟子 丁颖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还曾任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苏联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他身体力行,感召后人,为华南乃至中国的农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了一批批农学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