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别人,而自己没有理解的人,虽然结果不差,但却因为内心与行为不一致而流于表面,无法持久。这种行为不过是临时的,不持久的,因为终究是没有得到真理天道。¥ 智玄大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答,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
丁元英答道:“真经,乃是指能通达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它可悟而不可修。修行,旨在成佛,在于求;而悟道,则在于明性,在于知。以行制性,即修行以约束本性;以性施行,则是悟道以本性来指导行为。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堕恶果,却困于因果轮回,不得涅槃。”智玄大师含笑再问...
大师也是嘴笨,回不上来了。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天道》中五台山论道被删减的部分。在前篇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讨论了自己创作的小诗,并解释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丁元英指出,自己的“杀富济贫”计划其实是对文化属性的一次深刻思考。“晚辈认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
• 理解他人,包容不同观点:智玄大师在与丁元英的对话中,并没有因为丁元英的观点与传统佛教观念有所不同而加以排斥,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思考。这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不要轻易地对他人进行评判和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背景和思考方式,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
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 当丁元英见到智玄大师的时候,大师首先问道:“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丁元英回答道:“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
天道终极智慧对话3,智玄大师总结性评价丁元英,韩楚风道一字“绝”,都是高人 897 0 09:22 App 天道终极智慧对话精髓篇2,丁元英与智玄大师五台山问道,见解大师自叹不如,听得懂的都是高人 3704 0 01:04 App 《天道》中最有觉悟的几句话 375 0 10:22 App 学学王志文的顶级思维逻辑,天道 850 0 02:58 App...
在《天道》这部剧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在五台山的论道场景,被广大观众誉为全剧最经典、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高境界的对话艺术,还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以诗为媒,拜见大师 王志文初次拜访智玄大师时,拿出了20万元作为礼金,但被大师婉拒。王志文不甘心,于是拿出一封信。
故事情节:丁元英和韩楚风去五台山拜见智玄大师。(路上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 1、芮小丹说:“元英,你想过没有,如果那支股票没有挣到一倍以上的钱,你给欧阳定的出资额就显高了,这对她是个压力。” 丁元英说:“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很小,而且可以补救。” ...
丁元英这个角色一度被封为神,为什么他能如此巧妙的运用强势文化?接下来我将以他的第一视角,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此解读作为普通人该如何完成认知觉醒和思维开悟…… 789 2 05:20 App 《遥远的救世主》(产品篇) 255 1 04:43 App 南师 生前最后一次送别好友,共谈经史智慧 225 0 05:24 App 真正的智慧是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