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一阴一阳”概括阴阳法则,作为天地万物之“道”,这就把阴阳概念抬到至高的位置,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此命题主要涵义:①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且在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以卦象言,八卦、六十四卦由阴爻(--)和阳爻(—...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也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具有指导意义: 思维方式:启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和分析事物,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思维。 行为准则:在实践中要注重阴阳平衡、和谐共生,避免过度追求单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
【成语】:一阴一阳之谓道 【拼音】:yī yīn yī yáng zhī wèi dào 【简拼】:yyyyzwd 【解释】:阴、阳:指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既有阴,又有阳,这就是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
一阴一阳之谓道,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yīn yī yáng zhī wèi dào )。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既有阴,又有阳,这就是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出自《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
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易之理如是。(《周易浅述》卷七)我曾指出:“‘阴阳’观是对‘吉凶’观的超越与升华”,“‘阴阳’受胎于‘吉凶’,又脱胎于‘吉凶’,这是原始巫学的解体,是哲学与美学智慧的省悟”。(拙著《大易之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文化哲学命题,是对太极图丰富深邃意蕴的概括...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文化哲学命题,是对太极图丰富深邃意蕴的概括,先天太极图俗称“阴阳鱼”,此之谓。 它可能是成于战国至秦汉初的中国“矛盾论”与“辩证法”,突破了原始巫文化类比思维的局限,它概括了世界、时空存在与运动的本质、规律与方式,揭示了...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规律、法则。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对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抽象概括。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动力。这一观念最早见于《易经》中的卦象,通过阴阳两种符号的组合变化,表达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的第五章,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一阴一阳叫做道。”这是先秦各典籍中,对“道”这一中国哲学概念阐释得最简明精当的一句话。当然,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道”,并非一阴一阳这么简单,但毫无疑问,“阴阳”的观念是“道”这一概念中最根本和基础的内容,“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