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一阴一阳”概括阴阳法则,作为天地万物之“道”,这就把阴阳概念抬到至高的位置,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此命题主要涵义:①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且在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以卦象言,八卦、六十四卦由阴爻(--)和阳爻(—...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规律、法则。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对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抽象概括。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动力。这一观念最早见于《易经》中的卦象,通过阴阳两种符号的组合变化,表达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阴阳...
《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相对于器而言的,器即具体的器物。 器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则是抽象的、形...
01 一阴一阳之为道 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上》,是孔子屡拜老子后悟出来的“道”理。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不偏不执,刚柔得中。综合解释为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这也是传承至今的以中(和)为贵思想或中庸之道。由于这句话吻合了科学证明的自然之理,也是人文观念的认知依据,所以有必要弄个清楚...
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关知...
何为阴阳 阴阳,作为原本的道家哲学思想,它本身就是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道家哲学。 周易里的孔子所写的《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古人仰观、俯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式,将自然界中各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与现象,如天地、日月...
走得太快了,就慢点;做得太多了,就少做点;太懒惰了,就勤快点;太放纵了,就自律点;太自律了,就松弛一点;太艰难了,就从容易的细节做起;太伟大了,就从平凡的小事做起。 一阴一阳之为道,保持平衡是妙要。 谨记在心行在身,收放自如万事成。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摩相荡,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道”。书法语素中的刚柔、动静、巧拙、方圆、虚实、聚散、正奇、大小、浓枯、燥润等等,便是“道”的化生。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在走廊尽头悬挂吉祥书法作品,更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好运连连。2北京·...
所谓“世间万物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主战、客战亦是同理,虽然战场的地点不能任由我们的喜好去选择,但综合辩证、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战争的地理条件,进一步影响作战部队的心理素质和军心士气的消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然而,但决定军心士气消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