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是关于律诗的平仄的一个口诀,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基础的。律诗的...
对七律和七绝的句子而言,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当然必须分明。对五律和五绝的句子而言,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这个认识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的,不够全面。一方面,对平收的句子而言,第一(七言第三字)不论就会出现了“犯孤平”,而对“仄仄仄平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在作诗时,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严格按照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含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在平仄格式上的基本要求,尤其在七言诗中广为流传。这句口诀的意思是说,在七...
不过,毛主席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说明中央对他在井冈山的工作还是很认可的。 这就是毛主席在中共前六次大会的情况,出席了一大、三大、五大,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出席二大、四大、六大,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毛主席年谱》《党史博览》)...
前人写律诗、绝句时,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很好理解。咱们一步一步来。 一三五不论 🔍 一三五不论的意思是,五言诗的第一、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一、三、五字,在平仄上可以灵活处理。但也有例外: 五言诗的第一字,如果是仄声,就不能单独出现(叫孤平),所以第一字要...
有两位朋友在评论区说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最早出自明代真空禅师《贯珠集》:“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与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说本为韵诀,是谓一三五句可不押韵,二四六句用韵分明。这不过恰与诗律变化规律巧合罢了。”...
哪有闲暇前往遥远的莫斯科。毛主席虽未参加此次会议,却依旧当选为中央委员,这表明中央对他在井冈山的工作颇为认可。毛主席在中共前六次大会中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参加了一大、三大、五大,然而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参加二大、四大、六大,正像毛主席自己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那般。
其实“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理论基础的,反过来是不行的。拿七言句举例,五言同样如此。我们读诗都是按照音节读的,而汉字多是双音节,即两个字一词最为常见。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基本都是如此,很少有例外。有人说最后“霜满天”不是三个字吗?因为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是绝对的呢?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规律,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不能不论”,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二四六可以“不分明”,且听我细细道来。其实特殊情况就那么几个,不用死记硬背,记住下面几个规律就可以了。一. 避免孤平 如果“一三五不论”会导致孤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