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阎建林在临洮县的家中制作马家窑彩陶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64岁的阎建林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居民。“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在制陶。”阎建林笑着说,“现在,两个儿子接过‘接力棒’,从事陶器制作。”在定西,热爱陶器的人都知道阎建林。他不仅是甘肃省级陶器制作技艺非...
2008年,岳家拳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业金(左)与张奇钢(右)从北京捧回岳家拳非遗匾。2000年,岳飞文武学校开学,现已成为国家非遗项目岳家拳的传承单位。为帮父亲张业金管理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张奇钢辞去了工作。如今,在他的管理下,岳飞文武学校已有900多名在校生。经过培训,武穴市40余名中小学体...
用文化学者《寻路非遗:择一事 爱一生》一书作者吴启川先生的话说:// 我们接过母亲手里的剪刀,接过父亲手里的影人,接过师父传下的衣钵,我们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些普通的俗常岁月,都因为对非遗的重视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地位。10岁的孩子可以“玩”...
魏博文说,自己平时好热闹,可一旦拿起风筝,却能平心静气、精益求精,在桌前劈竹勾线,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不过,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非遗文化既得守正更要创新。为了让老技艺走近年轻人,父子二人常到各地美术馆、展览馆学习观摩,获取艺术灵感,也通过与同行、爱好者的探讨交流寻求突破。在“风筝魏”工作室,摆...
民间草根摄影家李锋深入湘剧现今传人谢忠义生活聚居处,以摄影师独有的视角和审视拍摄了这个“非遗”老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李锋自2008年始一直在跟踪拍摄谢忠义老人的生活场景,4年来他与老人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一去老人家里,就买些水果和食物,与老人拉家常,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久而久之,老人就把李锋当...
非遗敦化|旧国新语话非遗故事篇(三) 悠游吉林 2020-04-24 09:51:18 渤海国的故事 唐鸿胪井刻石的故事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都里镇(...
非遗故事丨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用“三心”做好茶 编者按:日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华网推出系列报道,讲述“非遗故事”。 新华网贵阳12月20日电出生于制茶...
听非遗讲故事|易砚:一方在手转乾坤 工作台前,几位艺人一字排开,双手紧握刻刀,神情专注,刀刃划过石材,岩屑泛起,石材逐渐露出精美的图案。一个冬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易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正在上演一场“力”与“美”的转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砚产于河北易县的...
1.《白蛇传》: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经过历代的演绎和改编,成为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和情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爱情、忠诚、责任和人性等等。 2.《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传统的“七月...
听非遗讲故事|东巴纸:一张“有故事的纸”在云南省丽江市“秀红东巴造纸坊”里,纳西族东巴纸传承人和秀红与妻子王正琼一起,将煮好的树皮浆放入用来捣料的工具里。随后,一人在工具后端脚踩重达数十公斤的踏板,一人在前端调整木臼里树皮浆的量,二人互相配合进行反复舂捣。如此繁重的体力活,他们常常一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