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样的“硬碰硬”,也直接导致了红二十四师等部队陷入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至1935年1月底,局势进一步恶化,红军部队被逼入贡水以北的一片狭窄区域。生存空间极度受限,局势岌岌可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尽管出现了决策上的错误,但红军留守部队仍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
最终中央苏区的根据地被敌军夺取,留守部队的命运也走到了终结。敌军的强大兵力和优势武器使得他们无法再坚持下去。尽管留守部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抵抗,但最终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央苏区的失去意味着留守部队失去了根据地和后方支持,他们只能选择四散逃亡或是选择与敌军作最后的顽强抵抗。红军留守苏区部队的结...
直到遵义会议后,苏区中央分局便指示苏区留守部队,展开游击战斗,分散作战,加强群众联系,恢复革命根据地,各留守部队也都转入游击战争。但是,此时的中央苏区和留守红军,处于敌军的包围之中,突围的红军部队和留守部队同样损失惨重,突围的留守部队到达闽西等根据地,和当地红军一同坚持对敌斗争。但是,留在中央苏区,...
苏区是红色革命的摇篮,红军部队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不能完全被丢到一边。况且,南方阵地上,我党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和反动派作斗争。于是,部分队伍并未跟着主力一同转移,而是留守苏区。留守部队中,涌现了不少代表性将领。他们致力于维护根据地,与敌人周旋,高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这些留守苏区的队伍,他们会...
可是这人数看起来虽多,可是这其中有许多是伤病员,当时真正能够战斗的人员只有留守苏区的红24师以及苏区内的十几个独立团大约1.6万人,同时任命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陈老总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后来的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伯里将这些留守部队称之为“死亡之师”。同时为了能够牵制敌人,中央也把陈老总留了下来,在...
为保卫黄河、保卫边区,中央决定,从八路军各师抽出部分直属部队,留守部队归留守处主任统一指挥,而主任就是萧劲光。后来,为了加强领导和指挥,后方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这支部队主要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保卫延安,所以该兵团也被称为是红色御林军。那么,这支部队的领导班子都是谁,他们在建国后都获得了什么军衔?
因此苏区留守红军在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之后,应该立即分散领导干部,把队伍化整为零,开展灵活性强的游击战争。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确保领导干部的安全(培养一个好的革命干部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还可以减少战士的伤亡(毕竟留守部队伤员、新兵、还有妇女太多)。 但是项英对陈毅的建议或看法并不看重,他更看重博古等人留下的方针...
对于千千万万的农家而言,这不啻是一种沉重负担。或是无家可归如同家人,或是帮佣劳作为家口,陈老总运用乡音乡情的天才手腕,让马虎农家纳骑马为儿,将壮士为婿,共度这艰难岁月。就这样,虽然长征以来,留守部队只剩5%左右能与主力军团聚,但后来的新四军中还是汇聚了无数英雄豪杰。陈老这一精彩壮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
苏区留守的红军大约1.6万余人,再加上还有一万余人的伤病员,总共约三万余人。他们伪装成主力部队,掩护红军主力向西突围。项英不太懂军事,却是负责人,不太肯听陈毅的避免主力决战,应该进行游击战争的想法,依然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采取以弱碰强的方针,用剩下的家底跟国民党打阵地战,部队几乎伤亡殆尽。国民党...
让他们参加长征是不现实的,会拖累大部队;而如果单独把这些人留在苏区自生自灭,显然又不符合我党我军的组织原则,于情于理都是不对的。留下一部分作战部队加以保护,也就成了九死一生的权宜之计。项英是留守部队的最高负责人,执行固守苏区的指示,但在以弱敌强的悬殊兵力对比下,这种打法无疑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