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基因于1992年由日本科学家Honjo在小鼠中分离、鉴定,在经历细胞死亡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因此得名。PD-1与CTLA-4、CD28和KIRs的结构具有相似性,人们因此猜测PD-1的配体可能是B7或MHC I家族成员。在2000年和2001年,Honjo和Freeman先后发现了PD-1与PD-L1(CD274...
1999年,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教授发现了癌细胞上的一个名为PD-L1(B7-H1)的蛋白质;2000年,戈登·弗里曼(Gordon Freeman)教授等人发文指出PD-L1能够利用PD-1抑制免疫反应;2002年,陈列平教授再次证明了PD-L1在人体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但是在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组织中大量表达…… 一项又一项的科学研究不断指向了...
1992年6月,日本科学家Honjo在小鼠中分离、鉴定出了PD-1基因,且首次发现了免疫球蛋白PD-1,未起波澜; 2000年,时隔8年之后,Honjo和Freeman共同阐述了PD-1/PD-L1对人体T细胞的调控作用,这一领域才逐渐引起重视; 2002年,耶鲁大学的华人教授陈列平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大多数的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实现免疫逃逸,这为后面...
不仅如此,一小部分患者在PD-1抑制剂治疗后会出现肿瘤加速进展(Hyper Progressive Disease,HPD),主要的表现为:①肿瘤生长速度超过治疗前的两倍;②肿瘤体积增大查过了50%;③从治疗开始到评估发现治疗失败的时间不到2个月。不同瘤种PD-1抑制剂治疗后HPD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头颈部鳞癌发生率最高(24%),NSCLC大约为...
1999-2002年,陈列平教授的实验室发现了具有抑制肿瘤免疫反应功能的PD-1/PD-L1通路,并首次开发出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抗PD-L1/PD-1抗体。PD-1/PD-L1已成为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全球开展的临床试验已逾千例,并已被批准用于一些癌症的治疗,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霍奇金淋巴瘤(HL)、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
1)PD-1的发现 1992年日本科学家Honjo发现了两种会发生程序性死亡的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系LyD9(IL-3缺失后可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和T细胞杂交瘤2B4.11(通过用佛波醇肉豆蔻酸乙酸酯和离子霉素刺激而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因为这两种细胞的凋亡都需要 RNA重组和蛋白质合成,所以研究人员试图将两种细胞进行消减杂交方式建立了...
PD-1的生理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免疫刹车。免疫系统发现外来入侵者,启动免疫攻击的同时,为了不误伤自身,同时也启动免疫刹车。因此,T细胞被激活后同时表达PD-1, 而攻击性炎症因子INF-r会刺激细胞表达它的受体PD-L1和PD-L2。当PD-1与它的受体...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 (Tasuku Honjo) PD-1的发现 本庶佑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功绩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他也是德国医学最高奖罗伯·柯霍奖的“科霍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