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基因于1992年由日本科学家Honjo在小鼠中分离、鉴定,在经历细胞死亡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因此得名。PD-1与CTLA-4、CD28和KIRs的结构具有相似性,人们因此猜测PD-1的配体可能是B7或MHC I家族成员。在2000年和2001年,Honjo和Freeman先后发现了PD-1与PD-L1...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基因于1992年由日本科学家Honjo在小鼠中分离、鉴定,在经历细胞死亡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因此得名。PD-1与CTLA-4、CD28和KIRs的结构具有相似性,人们因此猜测PD-1的配体可能是B7或MHC I家族成员。在2000年和2001年,Honjo和Freeman先后发现了PD-1与PD-L1(CD274;B7-H1)和PD-L2(CD273...
结果显示:抗人4-1BB抗体(Urelumab Analog)对肿瘤生长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A. 肿瘤平均体积±SEM,B. 小鼠平均体重±SEM。结果证明:B-h4-1BB小鼠是评估人4-1BB抗体体内药效的有力工具。 百奥赛图利用自主开发的B-hPD-L1/h4-1BB 双人源化小鼠,为研究该靶点抗体药物的体内药效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模型和有力的...
分子名:Pdcd1,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别称: PD-1 Pdc1 programmed cell death 基因序列:NCBI_Gene:18566 蛋白序列: UniprotKB:Q02242 UniprotKB:Q544F3 小鼠Mouse Pdcd1 靶点分子功能(预测) Involved in negative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cts upstream of or within 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
PD-1(programmed death-1)是从凋亡的小鼠T细胞杂交瘤2B4.11中利用削减杂交的方法首次获得的,由于与细胞凋亡相关而被命名为程序性死亡- 1受体。PD-1基因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50~55 KD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Ⅰ型跨膜糖蛋白,其胞浆区尾部有2个酪氨酸残基,氮端的酪氨酸残基参与构成一个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
另外,科学家使用表达小鼠PD-L1全长基因(Ad.PD-L1)的重组腺病毒递送PD-1信号治疗BXSB小鼠的狼疮样综合症的试验结果显示Ad.PD-L1可一定程度上阻止肾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蛋白尿的频率较低,血清抗dsDNA IgG的量减少和肾病理改善。当时这些研究都为通过调控Pd-1的抑制功能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程序性死亡受体1)指的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其最初是从凋亡的小鼠T细胞杂交瘤2B4.11克隆出来。以PD-1为靶点的免疫调节对抗肿瘤、抗感染、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存活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其配体PD-L1也可作为靶点,相应的抗体也可以起到相同的...
1992年,日本科学家TasukuHonjo (本庶佑) 从小鼠上分离、鉴定了PD-1基因,得到了小鼠PD-1蛋白,这一成果发表在1992年的EMBO杂志上(1)。在这篇文章中,本庶佑认为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PD-1的活化会导致T细胞的凋亡,这也是PD-1蛋白的命名由来(Programmed Death-1)。本庶佑在这篇文章中公布了PD-1蛋白的序列,随后几...
第一部分:PD-1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1992年,日本科学家TasukuHonjo (本庶佑) 从小鼠上分离、鉴定了PD-1基因,得到了小鼠PD-1蛋白,这一成果发表在1992年的EMBO杂志上(1)。在这篇文章中,本庶佑认为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PD-1的活化会导致T细胞的凋亡,这也是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