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是1型艾滋病病毒,这种类型的艾滋病病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染性更高,病情发展较快,病情危害...
作者在感染HIV-1的原代人巨噬细胞中,利用Cryo-ET技术拍摄了细胞核孔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从接近自然状态下观察病毒衣壳如何接近、停留,并最终穿越核孔复合体(NPC)。通过对数百个核孔的拍摄,并结合模板匹配和亚断层平均(sub-tomogram averaging, STA)技术,作者构建了NPC的详细结构图。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感染...
HIV-1对自噬的影响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局面,这主要源于病毒采取的双重策略:一方面,防止自噬转换,以避免病毒粒子或病毒成分的髓鞘降解;另一方面,利用自噬机制中负责膜重排和运输的功能以促进病毒复制。例如,Nef蛋白通过抑制自噬来减少病毒蛋白产物的降解,而Vpu...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 两种类型的病毒都能引起人的免疫缺陷并导致艾滋病。HIV-1在国内外广泛流行,HIV-2在中国极为罕见。 HIV-2的起源之谜 HIV-2型病毒最初于1986年从2名西非艾滋病感染者样品中分离培养获得,并通过基因序列测定。人们通常认为,HIV-2病毒首次传染给人类...
研究发现,发生HIV-1感染后,免疫细胞呈现出一系列特定的变化,类似于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免疫细胞特征。而在移植后,免疫细胞的表型保持稳定,呈现出类似于发育免疫的特征。 HIV-1感染的一个标志是免疫激活水平的升高,主要表现为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程度增加。然而,当前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策略并不能完全逆转...
核酸检测可用于HIV-1感染诊断、血液筛查、病程评估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 对于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艾滋病晚期患者,需将核酸检测、临床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对于近期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个体,包括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 两种类型的病毒都能引起人的免疫缺陷并导致艾滋病。HIV-1在国内外广泛流行,HIV-2在中国极为罕见。 HIV-2的起源 HIV-2型病毒最初于1986年从2名西非艾滋病感染者样品中分离培养获得,并通过基因序列测定。人们通常认为,HIV-2病毒首次传染给人类是在...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但大约15%-30%的HIV-1感染者虽然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但仍未能达到最佳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研究人员将这些患者称为免疫无应答者(INR),他们面临更高的风险发生严重的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非艾滋病)相关事件和死亡率。然而,导致这种糟糕的免疫恢复的确切机制还不太...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中国ART-naïve(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感染个体的分布和趋势,以及这些个体在不同NFATP发展阶段的HIV-1亚型/亚亚型和传播的药物耐药性(TDR)变化。研究涵盖了2004年至2022年的数据,总样本规模为57,902人。研究发现,在这段时间内,CRFs是中国HIV-1的主要亚型,其中CRF01_AE、CRF07_BC和CR...
一般来说,一种有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疫苗应能够诱导产生广泛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由于大多数抗体在体内需要较长时间的体细胞成熟,多个研究小组正在开发基于HIV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Env)的免疫原,但这类免疫原需要复杂且漫长的免疫程序,这在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