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看似已经“上岸”的上市Biotech也不好过。Biotech泡沫已破是投资者们的普遍共识。早在2021年下半年,绝大多数中国Biotech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出现了50%以上的回调,二级市场新股破发,市值缩水,叠加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新药如互联网般赚快钱的梦想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在研发、融资等方面处处碰壁。以港股市场为例。通过...
Biotechstart - ups and big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e racing to develop drugs to harness this mechanism. Biotech公司最早开始,大制药企业相继竞争研发药物来掌握该机理. 互联网 How does raising money for abiotechfirm differ from high tech? 生技公司相对于高科技公司,筹措资金的差异之处为何?
当Biotech不再以变成Pharma为目标,开始以BD为导向后,以单一管线为核心资产的小而美Biotech发展模式更加灵活,或将成为今后国内Biotech的发展方向。过去,国内Biotech喜欢开多条管线,而美股Biotech的却恰恰相反,虽然管线通常有3个左右,但真正核心资产只有一个,当这条管线推进到临床1期后便上市,市值多在1亿~3亿美元...
除了技术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市场动态也是诉讼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Biotech股票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后。这种波动可能引发证券集体诉讼,投资者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误导。Biotech并购活动的增加,同样是另一大原因,因为公司股东和竞争对手可能会对这些交易提出质疑。02 谁更易中招,有什么后果?证券集体诉讼...
算起来,这已经是年内第三家biotech企业破产了。1月,博际生物成为国内首例公开破产清算的bio-tech企业。据媒体报道,在申请破产清算前,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张海洲已转任美迪西临床前研究事业部总裁。2月,联拓生物宣布将逐步缩减业务,停止在研临床试验,出售剩余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迅速在今年Q1裁员一半,...
在不断下行的市场环境下,Biotech的回购阵营,正在越扩越大。9月12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已同意以每股34.92港元的价格,配售6800万股新股,所得款项净额23.6亿港元(3.01亿美元)。信达生物表示,本次筹集资金60%将用于加速全球多项管线的研发,约30%用于开发、营销及商业化玛仕度肽(IBI362)。...
不需要所有的Biotech都活下来 去年,Flagship孵化模式下有4家公司接连倒闭,市场开始认为这种追求Biotech创新的方式“不灵了”。但是,Flagship本身也不认为所有公司都能活下来,和多数VC一样,其挖掘前沿科技、组建团队,并经过大量漏斗型筛选的逻辑,建立在多数Biotech都将消亡的基础...
过去,大部分国内药企面对专利维护这件事都很被动,常常都是跨国药企的狙击对象。像这样由一家中国Biotech主动进攻跨国巨头,维护自己专利的案例在过去并不常见。这起案子仍未得到最终裁决,值得国内创新药行业关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之间的专利摩擦势必会成为常态,中国biotech需要尽快进化。围绕双...
对于biotech来说,影响其预期的关键无疑是“临床数据”。在美股市场,biotech关键管线临床数据的公布就像是“赌石”:要么生,要么死。当然,医药产业链环节众多,决定biotech生死的也不局限于临床数据。在临床成功之后,产业化、商业化环节仍有关关考验。即便研发没有拖后腿,但后续某个细节拉胯,也将影响药物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