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ALCL预后不佳,老年患者治疗受限 相比于ALK+ALCL,ALK-ALCL患者的整体预后不佳,在大多数研究中估计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38% vs 79%,一线化疗缓解后的5年无失败生存率(FFS)分别为36% vs 60%,二线治疗后复发进展的速度也更...
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总共有29个外显子。随后,在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有ALK基因重排之前,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分别发现...
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全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 01 ALK和EML4 两个基因分别位于人类 2 号染色体的 p23和 p21上。这两个基因片段的倒位融合能够使得组织表达新的融合蛋白 EML4-ALK。 2007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肺癌中存在着具有转化活性...
肺癌ALK基因突变的一二三代靶向治疗介绍(转发) 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随后,在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有ALK基因重排之前,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分别发现了有多种类型的ALK基因重排,至此证...
杨菁教授: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疗现状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在2008年的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根据是否存在ALK...
ALK阳性的原发性系统性ALCL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尤其是20-30岁的年龄段,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患病率更高。该病症状多样,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主要是外周和腹部淋巴结。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发热,病情严重程度可达到III/Ⅳ期。约60%的病例存在结外病变,涉及多个部位,其中皮肤、骨和软组织是最常见的...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特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 一、背景 AcSé-克唑替尼试验(NCT02034981) 是一项在法国 17 个肿瘤中心进行的非对照、开放标签 II 期研究。该实验试验旨在评估克唑替尼在ALK、ROS1和...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简称ALC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它通常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某个部位,如胸腺或淋巴结。其临床症状包括无痛性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热、夜间出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外组织侵犯、骨髓侵犯、小细胞变异型等表现。
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而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则可发生在更广泛年龄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与不良预后相关,类似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然而,也有临床数据提示ALK-ALCL的预后优于PTCL-NOS。
癌症患者中,约3.3%可见ALK遗传学改变,但ALK融合/重排更为少见。非融合的ALK改变具体是指突变、扩增及免疫组化ALK阳性。有大规模基因组研究发现ALK融合/重排的检出率仅为0.5-0.8%。就NSCLC来说,ALK融合/重排的几率超过30%;相反,非NSCLC中仅约0.2%。除NSCLC外,IMT和ALCL中ALK融合最为多见,二者几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