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俗语称“得贤者昌,失贤者亡”。选拔人才的方式是能否获得真正人才的关键。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标准是A.家世门第B.真才实学C.推举提拔D.科举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中国国家行政机关选拔录用公务员的一种特定的人才甄别方式。我国自隋唐时期就有类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试为选”大致确保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朝廷可得人才,士子可求机遇。 材料二:“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1)请根...
x滍絠sG ( =!E
x溤靳s讜0 齫均* R *鯳躲$N湆&v<裉窽
隋朝建立 隋朝
②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 因此也最受重视。 ★(3)特点:自由报名,通过分科考试差额录取。 (4)作用: ①把读书、 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扩大官 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 。
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知,科举制具有层层遴选人才的特点,故选B项;科举制有较为严密的选拔流程,尽管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并不能确保优秀人才的选拔,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具体人事安排,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故排除D项...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课题1: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创新与演变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1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一选官制度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
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忽略了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普遍设立地方官学;改革科举考试,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诗赋和经学;创建太学...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