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全幅单字高清,震撼! 《经伏波神祠诗卷》,为黄庭坚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书,时年五十七。纸本,共四十六行,全卷长820.6公分,宽33.6公分。曾经宋龚敦颐(字养正)、明沈周、项元汴、清成亲王、刘墉、近代叶恭绰、谭敬等人...
此作名为《经伏波神祠》,《经伏波神祠》民国时期拓本,纸本,行书,全卷纵33.6厘米,横82.6厘米,凡16行,共计166字。据落款可知,此作书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时年黄庭坚57岁。行书《经伏波神祠》长枪大戟式的特点尤为引人注目。其用笔苍劲有力,果断老辣,结字多变,书法气势雄放开张,这种...
而黄庭坚的这幅作品,给我们最深体会的,就是行楷笔法的自然转换,十分流畅。观览这幅作品,点画行笔十分稳健,运笔徐徐递进,既有法度,又能写意,收放自如,楷法与行书的变换十分和谐相称。所以我们感受到的,《经伏波神祠》整幅作品点画纵横捭阖,沉厚雄健,给人以大气磅礴、势如破竹之威,书者如一位娴熟的...
于是,黄庭坚挥毫泼墨,在神祠的墙壁上题写了刘禹锡的《经伏波神祠诗卷》。诗中既有对伏波将军的敬仰,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更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此诗一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伏波神祠诗卷》,为黄庭坚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书,时年五十七。纸本,共四十六行,全卷长820.6公分,宽33.6公分。曾经宋龚敦颐(字养正)、明沈周、项元汴、清成亲王、刘墉、近代叶恭绰、谭敬等人递藏,后归张大千收藏。《清河书画舫》、...
《经波伏神祠》局部 北宋 黄庭坚 2023年末,在东京的根津北宋书画精华展上,展出了一幅《经伏波神祠》。这是黄庭坚57岁时写下的行书手卷,南宋的范成大如此评价: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一位书家一生有这样一件代表作,此生再无遗憾。他是懂黄庭坚的,又说: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晚年时的黄庭坚,...
《经伏波神祠》,北宋黄庭坚行书,纸本,33.6 × 82.6厘米,凡16行,166字。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藏。 【原文】 《经伏波神祠》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漠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师洙、济道与余儿夫妇有瓜葛,...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写于建中靖国元年间,当时黄庭坚刚结束长达六七年的贬谪生活,从四川出峡。途经湖北荆州沙尾(今沙市)。时年五十七。现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经伏波神祠诗卷》堪称黄庭坚行楷典范之作,此作超迈神奇、格调清雅,其笔圆韵胜、意足神完。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经伏波神祠诗卷》是一幅临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伏波神祠诗》。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经伏波神祠诗》是刘禹锡拜谒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时所作,诗中抒发了因功名所累,难以逍遥自足的感叹。宋代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应亲戚师洙之请,书写了这首诗并附上自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