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立政权互相攻伐引发的战争给天下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和精神创伤,但南北各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大一统的追求、对中华正统的竞逐是相同的。族群结构的变化造就了北方政制不断向中原政制靠拢,入华各族“中华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扩大。同时,南北各区域在经济方面的互相依赖,并没有因为政治分割而减弱,而是保持了紧密...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权力不断更迭,经济重心的向南转移。因为政权不稳定,战火纷飞,经济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北方战争造成了极大社会动荡,战争还引发瘟疫,民众死伤惨重。 永嘉之乱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浪潮。尽管并没有在国家户口统计上表现出来,却无可置疑地为南方大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促成经济重心向...
族群关系更加紧密,超越原生族群的共同体认同不断增强,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根基。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是各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也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为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可见,民族大融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4、从文化上看,这一时期,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素 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 具有大一统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 大本12页“命题要点”3门阀政治 重点难点•深化拓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统一;门阀政治;民族交融;律令儒学化 (二)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地主庄园、玄学、科举制等概念用门阀政治...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兴盛。(5)根据材料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
由于汉朝在西域已经奠定了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政权仍将中原政权视为汉朝的继承者而加以认同。( )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1)主要观点:华夷有别,华尊夷卑;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夷狄与华夏可以互相转移。(2)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历史影响:强化了华夏认同;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传承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认同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
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原与周边各族等“长期交往”带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秦朝以前……中国实际是分裂的,“中国”只是个笼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