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献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何要骑跨在竹竿上,后期文献对骑竹马灸的解释多着重介绍背部灸穴的度量方法及解剖学位置,提出了“骑竹马穴”,但这个穴的解剖位置并不特异。因灸法不同于针刺,对穴位的精准程度要求不是很高,显然让患者直立跨在竹竿上并不只是为了取穴的准确性。骑竹马灸的不同版本在传承中不断加入的...
定穴法:测定从上肢曲泽穴至中冲穴之间距离;再从尾闾骨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按此距离量其尽端,用朱点之,从点各旁开1寸为骑竹马穴,约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灸时,取长1.5m、直径约25cm的竹杆一根,放在两个桌子上,竹杆上可垫毡褥等软物。让患者骑在竹杆上,两足下垂,勿着地,身挺直,两人在旁左右...
骑竹马灸 骑竹马灸是一种操作较为特殊的艾灸法。记载于宋·《备急灸疗》:“令患者……靠尾闾骨坐于竹杠上,两足悬瘭,俱不要着地,悬身正直”。 【概述】 骑竹马灸是一种操作较为特殊的艾灸法。记载于宋·《备急灸疗》:“令患者……靠尾闾骨坐于竹杠上,两足悬瘭,俱不要着地,悬身正直”。后世医家在实...
传统上,骑竹马灸的医学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艾草的热力: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温度,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2. 艾草的药性:艾草具有一定的药性,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渗透进入皮肤和穴位,对病患部位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3. 姿势的调整:骑在竹马上...
百度汉语_骑竹马灸: 灸法之一。或称骑竹马灸法。是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具有消瘀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的效果。多应用于外科病症,治疗多种疮疡。
古今医统大全中医书籍免费在线阅读,作者是徐春甫(明);第骑竹马灸;骑竹马灸治一切痈疽,恶疮、发背。量法以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大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薄篾取前同身一寸,令患人脱去上下衣服,以大竹竿一条跨定,两人随余扛起,足要离地
骑竹马灸,源自中国古代的“骑竹马炙法”,是针灸疗法的一种。它 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 的。这种疗法主要运用艾叶制成的艾条,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 并温煦人体的特定穴位。 骑竹马灸的医学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通过刺激穴位,调整 ...
骑竹马灸法:治一切疮疡,无有不愈 其法令病患以手肘凭几而坐,男左女右,将手臂竖起要直,乃用竹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间量起,贴肉直上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另用竹扛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
骑竹马灸法图片,以后..一、方法详解(一)先令病人曲肘,于肘外侧肘横纹处点一标记点,即曲池穴处。再令病人前臂伸直,用竹篾自标记点处量至中指尖端(不量指甲)截断。(二)再令病人屈中指,用竹篾量取中节两横纹之间的长度,此为一寸,
按照《备急灸法》等书记载,施骑竹马灸时,“令病人脱去衣服,以大杠一条跨定,两人随徐杠起,足离地三寸,两旁两人扶定。”取艾炷灸其左右两穴,各5-7壮。亦可用艾条悬灸。 根据古法记载,此灸法有几个硬性条件: 1、用朱点定穴。为何不是用墨点,而是用朱砂点穴?此中有真意,若是粗心的话,就很容易忽略此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