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1]),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2] [135],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136]。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3]、司徒颜杲卿从弟。 [137]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
大历年间,颜真卿楷书出神入化,包罗篆隶,一变古法,行草书亦真、行间,放拘并遣,篆笔隶格,提挈顿挫,沉雄奇古,诚如苏东坡所谓“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其间《送刘太冲序》《裴将军诗》,堪称典型。《送刘太冲序》,作于大历七年(772)。刘太冲,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颜真卿平原首举义旗之时...
颜真卿(709-785)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祖籍琅琊临沂 ,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颜真卿,这位唐朝的书法巨匠,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琅琊颜氏的后裔。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书法上独树一帜,更在政治和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颜真卿...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颜真卿十大书法作品。1、《祭侄文稿》:行书作品。颜真卿侄子与其父颜杲卿于至德元年(756)为国捐躯后,颜真卿于乾元年(758)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字之处较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显得凝重峻涩...
颜真卿的人气在书法史上一直是top2,行书有《祭侄稿》传世,强势摘夺“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而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只有若干临摹本存世,所以这《祭侄稿》大可算是真迹中的第一位了。 颜真卿的行书能够从王羲之的规模下跳脱出来,另辟一路,的确有非凡的天才。而他的...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特点:颜真卿早期作品,独特的外拓和篆籀风格并不凸显,有明显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影子。整体风貌较为严谨,程式化过重,缺少后期书风的质朴和浪漫。但也是学习唐楷的最佳碑帖之一 《多宝塔碑》展示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其特点是结构严谨、笔力雄健。这种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四川省曾经也发现过颜真卿楷书,而且是该省唯一一件“颜楷”文物,它就是《鲜于氏离堆记》。这件作品与《大唐中兴颂》相似,是一件摩崖石刻,可惜历经沧桑,损毁严重,如今可辨字约40个。《离堆记》位于四川南充新政镇离堆山上,镌刻于唐宝应元年(762年),由颜氏亲自撰文并书写。上元元年(760年)...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故事三:写字的秘诀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颜真卿被排除在了“御用书法家”梯队之外。徐浩《不空和尚碑》正史所重视的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人,包括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徐浩,都是“御用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侍书,当时“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从欧阳询、虞世南、再到徐浩、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