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悄悄走访了下面的战士,这才知道,肃反中存在严刑逼供、乱咬乱杀的现象。得知这一情况,项英感到不安,这样做就是自毁长城,中了国民党的圈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以军委主席的身份当机立断,要求立即纠正肃反斗争中的缺点错误,按照党内矛盾来处理。王明 项英此举给中央苏区的肃反踩了急刹车,救了4000名...
项英深知王明不好惹,他很快倒在王明的麾下,成为国际派的骨干力量,他曾经参加过莫斯科的六大,斯大林特别欣赏他,赠给他一支手枪,项英爱不释手,直到被杀时,手枪依旧不离身。他是工人出身的干部,认可工人革命,城市暴动,认可斯大林的路线。“宁都会议”上,项英追随国际派批评教员,表态支持共产国际的路线和临时...
一般认为:在新四军成立后,项英由于受到王明错误的影响,对于在抗战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对向敌后发展的精神领悟不够透彻,使得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前长期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这时项英在37年后所犯的一个影响重大的错误。 项英受王明影响在哪里呢?1937年底王明从苏联回国后,严格遵守斯大林的旨意,认为只有国民党才能脱出...
项英不仅频繁向陈毅、粟裕调兵,还将在苏南打过一些胜仗的主力一、三团调到身边,继续守着皖南这块巴掌大的根据地。项英和王明一样,都是国际派。在抗战时期,王明曾提出“一切经过抗日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的口号,实际上是苏联人的意思。斯大林需要中共与国民党密切合作,不希望两者撕破脸。只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团结...
拨开岁月的迷雾,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燥热而动荡的30年代。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这人间炼狱般的环境下,一批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毅然投身革命,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有王明和项英。照片中,王明一袭白衬衫,面容清秀俊逸。只是个子不高,大约只有一米五出头。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在理论和语言方面的出众。王明自幼熟读...
30年代,一张罕见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王明和项英,两位年轻的革命者。照片展现了项英平庸但威武的外貌,下颚较短,前额宽,嘴唇薄,结实威武,声音洪亮。而穿着白衬衫的王明五官端正,身材较小,但具备高超的语言天赋和深厚的理论水平,加上出色的俄语能力。当时,他们共同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厚的革命经历,长期担任...
王明在10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之所以不同意刊发《论持久战》,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西安和南京会失守,二是国际援助问题。”要老覃说,王明说出这样的话,是他的思维已经出现了混乱。因为,南京已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失守。王明对这个问题的第三次...
1949年3月党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明对这个问题做了第三次解释。当时,有的同志又对这件事提出了批评意见。王明把不刊登《论持久战》的责任全都推给别人,笃定地讲:“我是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的,可博古、项英、凯丰还有其他同志不同意发表。”很明显,王明这一回的解释纯粹就是推卸责任、甩锅。过了三十六年...
然而,王明却拒绝执行中央指示,对此,他给出了四个解释。第一次解释发生在1938年7月,王明称文章太长不便刊发,但中央提出可以连载分期刊发,但王明依旧拒绝。王明在延安整风时期,与毛主席的谈话中,提出了批评。他反对刊发《论持久战》,理由是西安和南京会失守,以及国际援助问题。王明的思维已经混乱,因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