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人趣味不同两人都是有趣的作家而非一本正经的卫道士,王小波趣味重在精神,文理兼顾;韩寒趣味相对重在物质,不认为理工科有趣。王小波:50后,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是受过国家领导接见的哲学家,文理兼修,兴趣广泛(《我的兄弟王小波》里,他哥说小波从讲养猪的书到讲微电子的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总之,...
韩寒在王小波的作品里看到了常识,而高晓松则看到了王小波作品的内在魅力。且不说,他拿王小波和卡夫卡相比较,是否妥当。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看出来的,那就是他认识到了王小波作品的价值,与卡夫卡属于一个类型的:那就是启示。由此可见,高晓松也算是个杰出的阅读家。王小波的作品价值比较高的,要属他的三部曲(...
王小波和韩寒都是不太严肃的自由写作者。他们爱自由,有性格,也爱玩笑。 王小波的文字不徐不疾,举重若轻,藏着睿智,藏着一种柔美的和善;而韩寒的语言虽同是轻松诙谐的话风,但文字中更显锋芒,能言善辩中聪明外露,敢怒敢言。韩寒很好地利用了时代的特点,强势的召唤人们听他说;而王小波有种我在说,听不听由你的...
我们不必评论韩寒和王小波谁是小学老师,谁是大学教授,读他们的书就足够了。 昨晚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我喜欢的两个作家:韩寒和王小波。写的时候就估摸着,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没准会打架。于是特意强调,并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早上起来,评论区果然是一片质疑。 拿韩寒和王小波比?我岂敢。 但两个名字并排往那一放,就会...
韩寒一提起他就难受,高晓松:他在我心里排第一 1992年,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获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正是借这次获奖的机会,王小波的书才得以在港台地区出版。香港出版商为了销量着想,把《黄金时代》改成了《王二风流史》,使很多人把这本书归为风月系列。从1992年起,王小波开始对写作...
王小波:代表知识分子,抨击制度和环境中的不理性以及无趣带来的压迫。韩寒:代表成长阶段的青年,反叛权威...
韩寒是青少年作家的典型代表,王小波是那个年代作家的典型代表,两个人所写的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韩寒是偏现代化,而王小波写的是当年上山下乡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这共同的风格都是对的,当时社会的批判,
不是一个风格是肯定的,一定的相似性还是有的。比如都闷骚。王小波和韩寒不是一个级别的,王小波是大师...
文学最终是属人的,所以文学终归是左翼一脉(只有阿·兰德等少数例外)。可惜王小波去世的太早了。否则韩寒不会这么孤单。说韩寒的孤单,是因为活着的这些写文字的人当中,没有人可以与韩寒同行。王朔、马伯庸、王小山等时曾经可以寄予希望,又过于快速枯萎无趣的人。简直太可惜,群星黯淡无光。
《韩寒作品集》包含了韩寒从开始写作到至今他所完成的所有作品,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小说《三重门》,这部小说是他在高中时所写的,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王小波全集》作者:王小波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