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月10日,亦即武汉国民政府通过《反革命罪条例》之翌日,“人民审判委员会”即首次运用该条例,审判刘玉春和陈嘉谟。这一案件被直接定名为“陈、刘反革命案”。陈嘉谟和刘玉春也许做梦也不曾料想,他们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被“人民审判”的“反革命犯”的鼻祖。如同“反革命罪”一样,“人民审判”也是仿效苏联...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与党国方略亦随之发生重大转折,并直接影响了此后中国政制的历史走向。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孙中山晚年的党治主张乃1924年以俄为师的结果。若细致梳理孙中山的心路历程即可发现,以俄为师恰是孙中山自中华革命党以来革命思想演变之自然产物。作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历史节点,1914年从议会政党向革命党的...
这本书由王奇生老师的系列论文集合而成,大致按研究内容的时间先后进行编排,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革命何以成为中国知识阶层的选择,并逐渐成为政治正确;国民大革命前后中共的基层组织情况;国民党中政会权力的演变;国民党在大学与军队中的党务工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及国民党基层政权情况...
与此同时,不同政党以及同一政党内部的不同派系之间,竞相争夺并试图垄断对“革命”话语的诠释,同时将“反革命”的头衔加诸不同政见者和政治敌对党派之上,惟己独“革”,惟己最“革”,惟己真“革”,甚至视革命同路人为危险的竞争对手。与清末相比,1920年代的“革命”与“反革命”话语既带有浓烈的专断性,又富有浓...
📚 民国时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王奇生的《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深入剖析了那个风云变幻时期的政治格局。🕰️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民国政治的复杂与精彩,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挣扎、奋斗与牺牲。王奇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不同角度解读...
作者:王奇生,男,1963年11月生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留学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中华民国史、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主要著作有《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近...
2010年,王奇生的两本书“意外”受到媒体的青睐。 一本是《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一; 另一本是《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0年度文化年鉴之图书。这本是一部论文集。一般而言,论文集的销售预期...
王奇生 著 更新时间:2019-09-19 11:23:10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内容简介 历史 中国史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主导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
当然,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研究,不仅要注意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的连续性,更要将中国共产党革命放置在整个近代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去观察,放置到近代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脉络中去讨论。中国共产党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在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考察,比较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其他国家共产党革命的异同,...
这些本书涉猎的话题,都显现出王奇生教授在民国史领域不凡的洞见。早期中共动员工人运动的有利与不利早期中共在动员组织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工人的现状,往往有以下几大特点。这几点可以成为组织运动的“抓手”和优势,然而同时也可能潜藏一些后人难以发觉的不利因素:1. 工人集中分布在一系列沿海的大城市,这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