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江统传》载江统《徙戎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意思是:不是我们同民族的人,其心志必定与我们不同。戎和狄这样的异族的各种心志和观念,与我们华夏民族肯定不同。【出处】《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有人知道这个典故形容的是谁吗? 送...
材料 从古至今对民族主义的不同认识 人物 主张 江统(西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李世民(唐) 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梁启超(1903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则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解析 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汉族自我中心主义,这种鲜明的阶序性是不利于族群融合为多民族文化的:尤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这样的论述,将“我族/外族”放置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之中,看起来似乎是非此即彼的状态。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这句话出自西晋江统的《徒戎论》。族类在当代指的是国族,异国这句话可以分两部分理解。前半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是客观现象,和我们不是同一个族群的,注定不会为中华的利益着想。后半句提供了解释,之所以异族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是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的“...
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因其衰弊, 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其怨恨气, 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 贪悍之性,挟愤怒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 居封域内,无障塞隔,掩不备人,收散野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