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上有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这是说,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不管是天堂还是佛土,都是随众生自己心量的大小造成。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国就有多大小。也就是说,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金遍地;爱...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楞严经》 û收藏 转发 评论 ñ赞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相关推荐 e刷新 +关注 酷哥2011V天下 01月31日 22:00 #微博知名博主[超话]#湖北省回应红十字会物资供应问题: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够及时#抗击新型肺炎第一线##流感病毒##...
随着每个众生的迷悟之心,应和着他或染或净的识心之量,(心体本来周遍十方,)它们哪里有固定不变的处所呢?只是循于他的身口意善恶诸业,而生发显现出苦乐之报。此示不变心体之随缘业用也。
循业发现:循业发现是继续解释「应所知量」。在「循业发现」这个法理上,我们也可以稍加区别。同分妄见显现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别业妄见,那佛是不是可以现出三十二相?阿罗汉、辟支佛是不是可以现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二十八层天的天人各有各的色相,一层比一层殊胜。那下面欲界的人、鬼、畜...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无事,能得自在。---人啊,一双筷子一只碗,一个算盘一人生,大凡如此而已,看得透时想不通,人的事情,比之于这茫茫三千大千世界,不过也就只是个微尘。虽微尘吧,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自勉一下,可以忘忧。
《楞严经》始终是个秘密法门,注意呀,有个秘因在,这个密因不在经典上现在都在大家自己那里,要去找啊。假使今天能够成道,所得到秘密不可说、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还同本悟”,就是我自己的,我悟到了那个密言就是我自己懂了,我自己懂了我也知道了,那么他可以跟佛俩个说你知我知啊,等于佛传禅宗释迦拈花,迦叶...
你心情不同的时候,看同一件东西绝对感觉不一样,这是浅显的。同一个对方,动物跟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不要觉得地藏王菩萨跑到地狱很受苦,其实因为内心清净,他没有地狱境界现前的,否则哪能救度人呢。如来藏的本体就有生成一切的作用,就像金子,弄成或漂亮或恶心的形状,...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出自《楞严经》。原文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什么叫“循业发现”呢?比如我们上海的人家,用火的方法并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