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死相与”,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死”的那一面,这是很大的误区,有的时候,“与生”更难。 在危难时期,比如我们抗日战争时,全国人民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毫不畏惧,“可与之死”并不难; 但在非危难关头,没有外部压力的...
翻译: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
意思是: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出处:《孙子兵法·始计篇》 原文(节选):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
令民与上同意让百姓与国君有统一意愿。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不诡也,据汉简本校改。诡,可...
令者,有惟所欲为之意,政府之本领,价值全在乎此,而‘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乃‘令’之明效大验。”这个注释非常详尽:所谓“令”是个动词,上面要采取各种措施,“令民与上同意”;所谓“民”,是全体国民;后面“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是“令”民同意后产生的效验。这就是“道”的全部内容。关于如何...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①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②、主用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战争的国内政治基础,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战争。全国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轻举妄动。所以...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2)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释义】所谓“道”,是指国君要让民众与自己同心一意,这样他们就会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体现了以下哪种思想?A.无为而治B.道法自然C.上下同欲D.悬权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