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无法把握住的“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②诘:追究,反问 ③皦:玉石之白,清晰,光明 ④昧:阴暗 ⑤绳绳兮:接连不断,纷芸不绝 ⑥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 ⑦惚恍:闪烁不定,若有若无...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列子一听,赶忙跑进屋里,痛哭着把季咸说的话告诉了老师,谁知壶子却笑着说:“不要怕,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土一般的面色,心境寂静,止而不动,所以他看到的是我闭塞生机的样子。明天你再把他请来,让他看看我到底能活多久。” 第二天,列子又...
所属专辑: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释版)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梨花只盼望能够继续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希望“诸位”能够高抬贵手。如果您也想验证上古的象数文化的自然科学性,可以告诉梨花太阳系中任意一颗天体距离绕心点的当前位置(包括卫星),梨花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象数换算,准确的告诉您它的规轨道转速。因为空间与时间不但相通,还互为彼此的反面。这便是庄子齐物,乃至...
此三者,不可分门穷诘,故当混而为一,使彼三家相见焉。其上、其下,契云“上闭下闭”也。不皦不昧,所谓若有若无也。绳绳:戒惧也,犹言上闭下闭,若有若无。戒惧乎其所不睹,而不可名其端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复归于无物。是所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也。无状无象,是所谓恍惚时也。恍惚之真,不见...
说来汗颜,前后一年才注释了十四章,而且开始的几章,尤其是第一章注释的毫无头绪。虽然期间补充了《时空中秘密》的等五篇有关上古易学的辅助文章,但因限流等诸多原因作用有限。既然梨花说要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那便一定会提及易经。只不过梨花所讲的易经,有别于《周易》,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经,一本...
【新辑《道德经》复原..余初谈此章多不解,既论生死,只两途耳,又何故分之三个十有三耶?心中疑惑油然而生。 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独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途而殃。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
【新辑《道德经》复原..余初谈此章多不解,既论生死,只两途耳,又何故分之三个十有三耶?心中疑惑油然而生。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独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途而殃。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