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
道医论 作者: 王爱品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ISBN: 9787508094731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王爱品著的《道医论(精)》以传统道医学和广义道医论上下两部为结构。从“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
道医运用道教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揭示宇宙与人的共性。他们认识到万物皆有相反相成的态势,并结合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以阴阳统五行,以五行证阴阳,使之符合八卦的象征意义。这种综合气论、生命论的方法,帮助他们解释宇宙的复杂结构和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此外,道医还运用八卦符号和图像,将宇宙空间划分为东南西北...
阴阳皆有表,非独太阴肺主皮毛为一身之表。《伤寒论》外寒伤表,即伤于足太阳膀胱经也,以膀胱经主六腑阳气之表也。 三阴三阳六经系统里,足太阳膀胱经为三阳之表,为人体阳气出表之经脉;手太阴肺经为三阴之表,为人体阴气出表之经脉。 足太阳应日,太阳者,日之精也;手...
唐代道医《病侯论》,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意蕴无穷!作者:唐代道士上清派司马祯。病侯论 夫生之为命也,资乎形神;气之所和也,本乎脏腑。形神贞颐,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然且禀精结胎之初,各因四时之异;诞形立性之本,罕备五常之节。故躁扰多端,嗜欲增结,或积疴于受生之始,或...
道医论三阳之表与三阴之表白昼周行六腑阳经二十五周至傍晚日落卫气由表入里经由足少阴肾经而行于五脏卫阳夜晚行于五脏而有温煦五脏的作用如若平旦阴尽之时卫阳不循常度不能正常出于膀胱经之目左目为日也上行于头与东方旭日同步东升久留于阴必生内热而表阳亏虚不足 道医论三阳之表与三阴之表 壹 阴阳皆有表,...
道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精、气、神”。道医是以道教通过形神修炼来恢复生命过程所耗损的能量,实现自我健康修复的实践探索,结合以人的“精、气、神”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以道家的宇宙论、人天观、自然观、身心观而提出了道医的独立的见解。 道医认为人体之“精、气、神”受之于天,也是万物的基质,万物受生都起于此...
在道医论思想和理论上,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于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结合辨证论...
道医论(一)(最新)道医论(一)(转)=== 发布时间:2010-02-25 15:38 【提要】中国医学的发展,应起于早期巫祝之禁咒祈禳,其后则用汤醴草药,并逐渐采用针法与灸法。在战国以迄秦汉之际,经脉理论渐认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