儽:通“累” ;堆矗,积累。动词。 “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 累:通“摞” ;捆绑犯人的大绳子例句中作。捆绑。讲,与“臣”一起指。俘虏。“君之惠, ” 不以累臣衅鼓。 ” 累累:通“垒垒” ;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 ;遭遇。动词。‘离骚...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 “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
通假字:在利用汉字记录汉语的过程中,存在因为词的声音相同而临时借用字形的情况,这就是通假字。通假字会造成一个字记录多个词的情况。 异体字的情况则相反,是多个字形记录同一个词。 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发展和字形的借用,一个字形会记录多个意义,为了使表意更为明确,人们将一个字的职能用多个字来分担。
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同()含义:(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同()含义:(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同()含义:(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同()含义:(5)“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同(...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1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13.自疏濯淖...
PAGEPAGE1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