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糜镇蹦鼓舞队参加2024全省元宵节民间艺术集中展演活动,并登上中央新闻联播。 据悉,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于糜镇陈辇、李于官屯、小官寨、张习桥、小孙、大江等十多个村庄。2015年,蹦鼓舞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蹦鼓舞起源于元朝,在元朝时是供统治者过节...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2日讯 正月十五闹元宵。山东陵城省级非遗舞蹈蹦鼓舞,在元宵节民俗文艺展演上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喝彩。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起源于山东陵城,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封建统治者过节、迎宾时跳的一种舞蹈,到了现代演变成民间艺术活动,每缝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老百姓便组织起来,参加秧歌队...
2月11日,德州市陵城区“黄河大集”暨元宵节民间民俗(非遗)文艺展演举行,传统武术、高跷、旱船等传统艺术形式轮番亮相,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元宵佳节增添浓浓节日氛围,尤其是省级非遗舞蹈蹦鼓舞,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引来阵阵喝彩。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起源于陵城区糜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蹦鼓舞在元朝...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3日讯 9月22日,德州学院蹦鼓舞社团参加了由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协办的陵城区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暨微电影《暖乡》首映式活动,进行了蹦鼓舞表演并取得圆满成功。蹦鼓舞是德州市陵城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元朝,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的...
怀安县左卫镇第四屯的“蹦鼓舞”,是民间传统社火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唐朝末年。据传,很久以前,朝廷奸臣当政,腐化暴虐,农民揭竿而起。各地义军攻城池,逐官吏,势如破竹。一次,义军遇到一个由官军把守很严的城池,久攻不下,便以“社火”这一活动形式布阵...
鲁网2月12日讯(记者 吴美琳)2月9日,德州市陵城区糜镇蹦鼓舞队代表陵城区参加了德州市非遗展演并荣获最佳表演奖,这是糜镇蹦鼓舞继去年参加全省非遗展演后又一次为陵城争光。蹦鼓舞又名跳鼓子,起于元朝,流行于陵城糜镇。蹦鼓舞所用鼓的形状为:腰间粗、两端略细、木框。鼓两头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
为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广大人民群对非遗的保护意识。2月7日,德州市文化馆开展了省级非遗项目蹦鼓舞公益培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培训学员60余名,现场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浓烈获得学员一致好评。 蹦鼓舞主要流传在德州市陵城区,在糜镇、宋家、滋镇等乡镇的二百余个村庄最为盛行...
2月11日,德州市陵城区“黄河大集”暨元宵节民间民俗(非遗)文艺展演举行,传统武术、高跷、旱船等传统艺术形式轮番亮相,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元宵佳节增添浓浓节日氛围,尤其是省级非遗舞蹈蹦鼓舞,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引来阵阵喝彩。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起源于陵城区糜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蹦鼓舞在元朝...
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流行于陵城区,在古代主要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会时享用的,系宫廷舞蹈的一种。后来,蹦鼓舞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观赏娱乐的文艺形式。 2015年,蹦鼓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源于元朝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
蹦鼓舞源于元朝,最初仅为少数统治者服务,表演者主要是少男少女,包括舞伞、舞扇以及击鼓者。表演时有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伴奏。队形以伞为前导,以鼓舞为主体,鼓扇穿插,蹦跳扭打、交换易位、载歌载舞。进入元朝以后,蹦鼓舞逐渐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同欢共乐的文娱活动。其表演以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