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现这个意外的事故,贺子珍的生活道路是否会改变呢?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1950年,贺子珍同哥哥贺敏学、嫂子李立英,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对娇娇的照顾。信中说:娇娇回国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现在不但会说了,而且会用中文写信了,这都是毛主席教育的结果。信里还谈了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安排...
1940年,毛主席把自己的女儿娇娇送到了苏联,让她去陪伴孤苦伶仃的贺子珍。娇娇是贺子珍在陕北生下的女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给贺子珍拍摄过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贺子珍肚子微微鼓起,怀的正是娇娇。娇娇出生后不久,贺子珍便离开了延安,所以娇娇对母亲贺子珍的印象很少很少。贺子珍到苏联后,生下了她和毛主席的...
在中南海,毛主席热情的接见了贺怡,也知晓了贺子珍的想法,不过由于娇娇学校还没放假,她只能再过一两月,等放暑假了再去看望妈妈。为了尽快让贺子珍知道这个消息,毛主席让娇娇给妈妈写一封亲笔信,让她在上海安心。1953年暑假,娇娇终于可以回上海看望妈妈了。临走时,毛主席给女儿装了很多礼物,有北京的特产,有新...
贺子珍是在丧子失夫的双重悲痛中迎接娇娇到来。当时,她刚到莫斯科不久,小儿子便出生了,然而,这个小生命只陪伴了她六个多月,便因为患上了传染病永远离开了贺子珍。在忍受儿子去世的痛苦时,没过多久,贺子珍在报纸上看到了毛主席已经结婚的消息。从那以后,贺子珍周围的战友便发现:贺子珍经常心神不定,上课也老...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是比较辛苦的,他们回国之后,娇娇的问题是最大的。她从小在苏联长大,几乎都不会中文,只能听懂一些日常的中国话。为了让娇娇尽快提高中文,贺子珍还答应了组织上给女儿请中文教员的要求。娇娇从小在苏联长大,在苏联的日子,也影响了孩子的性格,使得她回国之后,总是很内向。在苏联的时候,她...
贺子珍,早些年来到了苏联休养生活,在苏联待了10年左右后,终于决定在1947年回国了。带着的两个孩子,一个是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女儿娇娇;一个是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坐在回国的列车上,贺子珍的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贺子珍回国,也不是那么轻松的,还得多亏了罗荣桓和王稼祥等党内同志...
“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新爸爸”。日后的娇娇被接回了父亲身边抚养,但之后的贺子珍就像干枯的花朵,被熄灭的炭火,独自过完了这一生。小结:在贺子珍的一生中,她热烈地爱过,为革命事业奋斗过,因为女儿的一句话选择了孤独终生,我们不知道毛主席在后来的贺子珍心中的地位,但总为这段感情所唏嘘。
站台上,朱敏和两个男孩子被国际儿童院的老师接走,娇娇则被妈妈贺子珍接走。贺子珍见到许久未见的女儿很高兴,远远地跑了过来,一把将女儿紧紧地抱在怀中,一脸怯生惊恐的娇娇也逐渐恢复正常,母女俩相拥良久。在异国有亲人相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可不久,苏联发生了战争,原本在上学的贺子珍得不到组织的救助,...
回到国内以后,贺子珍的病也逐渐地开始好转,有了娇娇在身边的陪伴,贺子珍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一次,贺子珍询问娇娇:“娇娇,妈妈给你找个新爸爸,好不好?”平时非常听话的娇娇听到这个很不高兴,丝毫没有一点犹豫,大声叫喊着“不要”。后来毛主席把娇娇接回了自己身边,从此贺子珍的生活心如死灰。贺子珍的身边...
回去后,贺子珍被暂时安排了住处。尽管房子十分简单,但对于刚从海外归来的贺子珍来说,已足够温馨。贺子珍与女儿 因为匆忙回国,贺子珍并未携带过多的行李。面对哈尔滨寒冷的天气,东北局的同志及时为她准备了温暖的棉衣和棉鞋。从来没穿过好衣服的娇娇,因为一双新皮鞋高兴得不愿脱下。贺子珍很快发现了这个情况,她严肃...